《心经》注音版 |
《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心经》注音版 【内容解释】 [原文]:观自在菩萨。 观自在者。观听圆明。智慧无碍。观有不住有。观空不住空。心不能动。境不能随。动随不乱其真。得大自在圆通也。菩萨。即菩提萨埵之省文。菩提曰觉。萨埵曰有情。谓能觉一切有情。自觉以觉众生也。曰菩萨曰大士。皆尊称佛号之名也。观自在菩萨。即观世音大士也。 [原文]: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行深者。谓清净因地之法行已深也。般若。华言智慧。般若智慧。非识心之昭昭灵灵。乃本心真性之光明。照无量世界。通无量劫事。圆明普照之真智真慧也。波罗蜜。华言到彼岸。此岸。乃众生作孽受苦。堕落沉沦之地。彼岸。乃诸佛菩萨究竟到人欲尽净。光明正大之地。多者。定也。时者。时候也。谓菩萨妙圆明觉超越世出世间。具足三昧慧定之时也。 [原文]:照见五蕴皆空。 照者。本心智慧妙觉明照也。见者。本心智慧明圆真见也。五蕴者。色受想行识之五阴也。空即本心性体实相之真空也。照见蕴空。则本心妙明而性体洞见也。 [原文]:度一切苦厄。 谓解脱一切执著生死烦恼之苦厄。成就一切圆通也。 心经 即舍利弗。母名舍利。因母立名。乃佛之弟子。舍利弗于佛弟子之中。智慧第一。而不能如观世音菩萨究竟得证圆通。而成正觉者。盖因滞于智慧也。滞于智慧。则有我相。我见。(空相。空见。)佛故举观自在菩萨之行深般若真空无相之法。以证菩提彼岸。得为圆明普照之标榜。呼舍利子而告之。欲其不滞于我相。我见。空相。空见。而究竟于人空法空。空空之境界。以证无上道也。 [原文]: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色乃梦幻泡影。故不异于空也。 空乃一真显露。故不异于色也。 色有形相。凡有所相。皆是虚妄。终有坏期。故色即是空也。 空性虚无。无形无声者也。道以虚无之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能生有色有声之天地万物。故空即是色也。 因色而有六根之领受。六根领受于心。而生思量拟度之想。悬想六尘。而生运用施为之行。行动迁流。而生分辨精粗美恶之识。色受想行识。五者相因也。色有坏时。而受想行识。终归虚妄。亦复如是。色即是空也。能了悟色即是空。逢色不受。则无受想行识诸杂念一心清净。空若太虚。以无相而生真空之实相。亦复如是空即是色也。 [原文]: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佛复呼舍利子之名。进一层以告之也。意谓不但五蕴皆空。一切修证菩提之法。莫不皆空。楞伽经云。一切法不生。如是一切法空。若执著于法。则有法生。法生则心意意识皆生。有生则有灭。有生灭。则有垢净增减矣。诸法若如虚空界之空相。岂有生灭垢净增减乎。 心经 是故承上起下之词。是故真空之中本无我相。何色之有。 既无我相。自无我见。一切声色何能入我真空妙明之心。自无受想行识矣。 既无我相。则六根亦非我有。无眼耳鼻舌身意矣。 六根既无。则六尘无安顿之所。自无色声香味触法矣。 [原文]: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眼为六根之先锋。意为六识之主帅。而六根六尘。无识不显。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则六根六尘六识之十八界皆无界限矣。 [原文]: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心经 [原文]: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苦。谓生死烦恼诸苦。集。谓积聚。人生在世。心为形役。形为事劳。积聚五蕴中之根尘处界。十二因缘生死烦恼。种种苦因。今既无五蕴根尘处界。十二因缘。则无苦因之积聚也。 灭。谓寂灭。道。谓真常不息之道。五蕴中一切苦因。一一皆生灭无常。今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而当体妙明寂静之真性。洞彻圆通。以入真常不息之道矣。 谓既无苦集灭道。则已入佛慧。明了无碍之智。已得菩提之果。然虽入佛智。乃本心般若真空之本智。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漏之智。如无智也。虽得菩提之果。亦是本心现量。即心即佛。不假外求。亦无所得也。若知有智。乃曲心推测之知见。非真空无漏之本智也。若云有所得。即有所失。亦有漏也。本心具足本智。故云无智亦无得也。 [原文]:以无所得故。 此承上起下之词。谓一心之本智本法。本自具足。无心外之法可得。若有一法可得。即有一分识心结习未尽。识心结习若尽。则万法本具一心。一心本具万法。一心与万法不二。万法与本心本一。复何有所得哉。 [原文]: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菩提萨埵。即菩萨之称。依。因也。谓依般若之本智本慧。自悟自修。以登彼岸之故。 [原文]: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挂者悬系。碍者窒塞。依一心之本智。不依缘起之业识。不住客尘之妄法。则心是空心。法皆空法。所谓不依一法而心常住。已得大自在矣。复何挂碍之有。 心经 [原文]: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颠倒。谓六尘惑乱。妄想成业。生灭旋复。虚妄轮转。种种颠倒也。梦想。谓惑于见思客尘。而迷梦妄想也。若既无恐怖。则障垢已尽。本性不复更迷。虚妄不复更生。复何三界感业而轮转颠倒。复何见思惑乱。而迷梦妄想乎。 涅云不生。槃云不灭。谓本心本无挂碍。本无恐怖颠倒梦想。一切种种。皆缘起于无始无明虚妄业识耳。今既依当身一心本智。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外不放入。内不放出。真常真乐。真我真净。究竟直到不生不灭涅槃之大道矣。 [原文]: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谓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也。 阿耨多罗。云无上也。三藐。云正等。三菩提。云正觉。绝诸对待。无有而上之者。故名阿耨多罗无上也。本心本智。各自具足。故名三藐正等也。本心般若智慧。本不为尘劳所蔽。故名三菩提正觉也。谓行深般若之本心本智。到波罗蜜之彼岸。而证菩提之果。不但观自在菩萨而然。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莫不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无上正等正觉之大道也。 心经 统妙万法。不可思议之谓神咒者。秘密心印也。 普照一切。而无所不遍之谓明。 最极一切。而无上可上之谓无上。 一切平等。无等可等。谓无等等。 谓度脱一切生死烦恼苦厄也。 [原文]: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谓佛无妄语。如来所说是真语。实语。如语。不诳语。不异语也。 以一心之本智本慧究竟。即尘劳是清净。即烦恼是菩提。一切苦厄莫不一齐解脱。真实不虚之故。乃说此本心本智。究竟自心秘密之总持也。 [原文]: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大凡一切咒语。乃诸佛微妙秘密心印。惟当沉沉静静。无思无虑。一心持念。无记无数。即咒是心。即心是咒。不复以知见立知见。如此持念一心。至于知见无见。则群魔于此以降。真如于此以住。挂碍恐怖于此而解脱。颠倒梦想于此而远离。本智本慧于此而开发。无明烦恼于此而尽泯。即无明是大智。即烦恼是菩提。即菩提是五蕴。即五蕴是法身。即法身是诸法。即诸法是空相。即空相是当身一心。即当身一心是如来藏也。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心咒之功德。宁可思议哉。 我佛释迦牟尼世尊。谓诸弟子曰。吾教中有观听圆明。智慧无碍。一心清净。如如不动之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真空之智慧圆满。清净妙明之觉性。超越彼岸。具足慧定之时。以本心无碍智慧。照见色受想行识之五蕴皆空。度脱一切执著烦恼生死之苦厄。舍利子。汝在诸弟子之中。所称智慧第一者。而汝之智慧。何以不能究竟到照见五蕴皆空。度脱一切苦厄也。盖因滞于智慧而有我相我见。空相空见。不能如观自在菩萨。行深真空无相之般若。而一超直入菩提之觉岸也。夫五蕴之因有色。而后有受想行识。要知色乃梦幻泡影。不异夫空也。空乃一真显露不异夫色也。且色非离空而有色。性色真空。色不即是空乎。空非离色而断空。性空真色。空不即是色乎。色受想行识五者相因。究竟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而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之究竟耳。舍利子。不但五蕴皆空。凡修一切菩提之善法。莫不皆空也。是诸法空相。始能见真空之实相。盖本妙明心本来真空无相。亦无法也。诸法不过为执迷滞塞者。降妄住真耳。若执著于法。则有法生。法生而心意意识之业。亦与之俱生。有生则有灭。有生灭。则有垢净增减矣。若一切法不生。则一切法空。如虚空界之空相。曾见有生灭垢净增减乎。是诸法空相。如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也。真空本无我相。何色之有。是故空中无色也。既无有色。自无我见。无受想行识也。我相既无。则六根自非我有。无眼耳鼻舌身意矣。六根既无。则六尘无安顿之所。无色声香味触法矣。夫眼为六根之先锋。意为六识之主帅。而六根六尘。无识不显。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则六根六尘六识之十八界限无也。五蕴十八界皆空。无见闻知觉。无心意意识。则三世十二因缘之无明妄识。一时皆尽无无明矣。既无无明。则无起无尽。亦无无明尽矣。因无明缘行。因行缘识。因识缘名色。因名色缘六入。因六入缘触。因触缘受。因受缘爱。因爱缘取。因取缘有。因有缘生。因生缘老死。十二因缘。起而复尽。尽而复起。循环三世。生灭无端。皆因无明之妄识流转。既无无明尽。如如不动之心。无生无灭。乃至十二因缘同归无无尽。亦无老死尽矣。究竟到无五蕴根尘处界。无十二因缘生死烦恼。种种之苦因集聚。则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自得圆通三昧真常之道矣。其时已具明了无碍之智。已得圆觉菩提之果。似夫有智有得也。然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漏之智。如无智也。菩提之果。亦本心限量。即心即佛。不假外求。亦无所得也。以般若真空之本智本慧。不假外求。无所得故。是以菩萨依般若波罗蜜多真空之本智。不依缘起之妄尘。则心是空心。无挂碍矣。无挂碍故。则四大皆空。五蕴非有。常清常净。不动不摇。自无有恐怖。无恐怖。则障垢已尽。本性不复更迷。虚妄不复更生。远离轮转之颠倒。思惑之迷梦。客尘之妄想真常真乐。真我真净。究竟直入不生不灭涅槃之大道也。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不但观自在菩萨为然。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莫不依般若波罗蜜多之故。得无上正等正觉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不可思议秘密之心印。是普照一切秘密之心印。是至极无上可上秘密之心印。是一切平等不偏不倚秘密之心印。能除一切生死烦恼之苦厄。真实而非虚。我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以度现在未来众生之苦厄。汝等不可以意识测度而思维。惟当无思无虑。一心持念。咒即是心。心即是咒。如此持念一心。至于知见无见。意识尽泯。群魔于此以降。智慧于此以开。挂碍恐怖于此解脱。颠倒梦想于此远离。即无明是大智。即烦恼是菩提。圆觉妙明之本心。普照无碍。其无量无边之功德。宁可思议哉。 金刚经大旨。总是欲人守六根绝六尘。而六根六尘之不净者。以五蕴未空故也。 观自在菩萨特为拈出。示后学以会归之路。文仅二百六十八字。而言简意赅。可包金刚经三十二分之全。读金刚经而不读心经。是涉博而不知反约也。乌乎可。纯阳子敬跋 《心经》现代译文 舍利弗啊!肉体以及一切的物质现象,不是真实的存在,不外乎是因缘相互依存的生灭关系,所以物质和空并无差别;而空和 物质二者在本质上也没有不同,因此空不异於物质。 有人认為空是没有,物质是有,而菩萨以般若智慧观照彻见到物质就是空,空就是物质,犹如水和水波的关系,二者既是各别的,也是一体的。感受,思想,意志, 心识,同样也是如此。 舍利弗啊!这五种集聚的要素,从它缘起性空的本质来说,它既没有生起或灭失,也没有所谓污垢或清净,更不会增多或减少。所以,在缘起性空的本质上,物质,感受,思想,意志,心识都不是真实的存在,而是空。 人对外界的认识,需透过眼,耳,鼻,舌,身体,意识六种感官与物质,声音,香臭,味觉,触觉,其他一切事物及概念等六种外境,分别相对应而认知一切,这些都不是真实的存在,而是空。 人的一切认识作用各有不同,包括眼,耳,鼻,舌,身体,心识,物质,声音,香臭,味觉,触觉,其他一切事物及概念,甚至於眼,耳,鼻,舌,身体,心识的识别作用共十八种,它们都不是真实的存在,而是空。 不经由佛教导而独自开悟的缘觉圣者,因观照十二因缘而了悟,但菩萨以般若智慧照见十二因缘是缘起性空的,所以不论是导致生死轮回的主因无明;或是灭尽无明, 甚至於生,老,病,死,或是因灭尽无明而脱离甚至於生老病死,也都不是实体的存在。 亲自听闻佛说法而证悟得声闻圣者,因观照四諦而了悟,但菩萨以般若智慧见苦,苦的原因,灭苦而解脱,灭苦的方法这四諦是缘起性空的,不是实体的存在。 菩萨所证得的境界中,既不存有能证悟得般若智慧,也不存有所证得的境界,因為菩萨彻见一切是缘起性空的,一切是不可得 的,心不执著於一切。 使自己及一眾生都获得开悟的菩萨,由於修行可至生死彼岸的般若智慧,而通达空得真理,所以心中没有一丝牵掛及烦恼障碍;因而不恐惧生死,远离一切错误,不合理的思想,行為,妄想等等,终於达到寂灭无為的最高境界。 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佛,都是由於般若智慧,才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而成佛。 因此,由以上可得知般若智慧是具有不可思议力量的密咒,是可破除一切愚痴黑暗的密咒,是至上的密咒,是可达成涅槃妙果无与伦比的密咒。它能去除一切的痛 苦,灾厄,是真实不变的真议真议。因此,宣说般若智慧的密咒如下:去!去!去到生死的彼岸!与眾生一起去到生死的彼岸!愿迅速同证正觉,获得大成就!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从头至尾,以七种义显明解释。何等为七?(一)因缘,(二)趣入般若,(三)空性的相,(四)般若的修行境,(五)般若的功德,(六)般若的果,(七)般若密咒。 此中因缘,谓从“如是我闻”乃至“及诸菩萨摩诃萨俱”;趣入般若,乃至“五蕴体性皆空”,空性的相,乃至“无智无得,亦无不得”;般若的修行境,乃至“以无所得故,诸菩萨众依止般若波罗蜜多”安住修行;般若的功德,乃至“究竟涅槃”;般若的果,乃至“证得无上正等菩提”;般若密咒,乃最后的咒。以上经文。 (一)韧因缘摇 “如是我闻”,是说一切大乘经皆由圣者妙吉祥菩萨听闻,总摄为我闻。此中“如是”,是诠说般若心要所有异门差别性,“我闻”,是说在世尊前亲耳所闻,从《吉祥歌》所说,是由现前耳根听闻,故名为闻。“一时”,即是说般若心经之时,不应作为其他时宣说,应为世尊住王舍城于诸眷属唯独一次宣说之时。“薄伽梵”,是显此中大师是谁,所在何处,所有眷属是谁,集会后当作何义。大师即是佛世尊,境是王舍城鹫峰山中,眷属是大比丘僧及诸大菩萨僧。集会后当作何义?宣说此《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此中词义如上所说。“王舍城鹫峰山中”,王舍城是共称摩竭陀国坚影王(或影胜王或瓶沙王)的中心地,是这一地区城市的总称。鹫峰山(山如鹫鸟,旧译灵鹫山或耆奢崛山)即在此地区,此地宽广,鹫峰山上为众鸟所集之处故名。“与大比丘众”,是说力大数多,“及诸菩萨摩诃萨”,是说般若波罗蜜多义,一切圆满现前而又安住般若波罗蜜多的众多菩萨。“俱”者是说世尊由众眷属围绕而共俱住。以上释因缘义竟。 心经 世尊为加持一切眷属,及悲愍一切有情故而入定。此中“甚深明了法之异门”者,是说由此教法而了知所缘一切法,及超过一切边,故名甚深明了,入三摩地即是甚深定。“复于尔时”,是说诸眷属众集会及入定之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照见五蕴体性,悉皆是空”的中间,圣者观自在菩萨为一切眷属,及悲愍一切有情故,而观察般若波罗蜜多甚深性,除五蕴等法体性皆不可得自性本空外,别无有法,是为密意。“五蕴”者,谓色蕴犹如聚沫,受蕴如水上泡,想蕴如阳焰,行蕴如芭蕉,识蕴如幻化。“体性悉皆是空”,是说彼等五蕴皆由自性相空,因超过一切边而无相故,即名为空性。 “时具寿舍利子,承佛威力,白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曰”,此显大声闻中般若最殊胜的舍利子,承如来加持威力,而请问圣者观自在。“若善男子,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者,复当云何修学。”“善男子”者,是说若从大乘经所生,即成为如来之子。“若”者是说谁能趣入大乘,即堪称为谁。“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者,是说由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即是修行一切法真如甚深离言说故。“欲修行”者,是说应当如何修学,若欲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义,即应当如是了知而修学。此是请问。 “作是语已,观自在菩萨摩诃萨答具寿舍利子言”,是为答问。是故经云:“若善男子及善女人,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者,彼应如是观察。”这是说若欲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应如以下所说义如是观察,此即如实照见彼等“五蕴体性皆空”,谓彼等五蕴由自性皆空。由于无相,过去时不生,现在时不住,未来时不灭。一切时中无生住灭,即无住性,远离言说,即名空性。“照”者是说如实照见真实性,除彼以外悉无所见。以上释趣入般若竟。 (三)释空性相义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中“色”者,是说由于未悟入空性体性,即由错乱心思见色而起分别,或虚构增益言词。“空”者即是由色之自性空,由于过去时无相,则不可得,现在未来时亦无相,由于(实有、自性)不可得,即不住一切边,及不住一切(有为法、实有)事故,名为空性。“空即是色”,即是于空性不可得之自性中,但有假立色名,不是别有彼色,故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说凡所有色,彼即是离言说的空性,离开色寻求空性亦不可得,即名色不异空。所有离言说的空性中,若离假施设色名别有,亦不可得,即名空不异色。“如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说如是说色,亦照见其余诸蕴皆同于色体性皆空。所以经云:“是故舍利子,一切法空性。”所言“舍利子”者,是为令不散乱善于听闻的呼唤词。如是一切法空性者,如于五蕴如是宣说,复令了知六处乃至一切相智的中间,一切世出世法悉皆性空。 “无相无生无灭,无垢离垢,无减无增。”“无相”,是说犹如虚空无相,既无烦恼相,亦无清净相。“无生无灭”,是说现在已生,先无后有,“灭”谓先有后无,但在空性中皆不可得,昔本无生,若无有生,后则无灭。“无垢离垢”,“垢”者谓诸识能取所取分别所行境,空性则已超过诸识,故名无垢。“无离垢”者,是说既无有垢,则无垢染可离。“无减无增”,“减”谓有情,“增”谓佛陀。“无”者谓空性中寻求有情与佛陀皆不可得,故名无减无增。经云:“舍利子,是故尔时空性之中,无色,无受,无想,无行,亦无有识。无眼,无耳,无鼻,无舌,无身,无意,无色,无声,无香,无味,无触,无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色”,“色”是所应观察相,空性无相,故空性之中无色。“无受”,如是“受”者是领纳相;“无想”,“想”是能取相;“无行”,“行”是现行造作相;“无识”,“识”是能取各各差别相,因空性中不可得,故无诸识。一切皆无者,谓诸五蕴是有漏相,空性中无诸五蕴。“无眼”,此中“眼”者是所见相,空性无相,故空性中无眼。“无耳”,如是“耳”者是闻相;“无鼻”,“鼻”以嗅香味为相;“无舌”,“舌”以尝味为相;“无身”,“身”是触相;“无意”,“意”是能分析各各差别相,空性中无相故无意。如是六根是能取相,因空性中无相,故无六根。 “无色”,“色”是显色形色相,因空性无相故无色。“无声”,如是“声”者是悦意不悦意相;“无香”,“香”以嗅味为相;“无味”,“味”以尝为相,“无触”,“触”以能触粗软为相;“无法”,“法”以种种差别为相,因空性无相,故名无法。如是诸境是能缘之缘相,因空性无相,故无诸境。无眼界乃至无意界及无意识界,于此十八界者是有坏相,空性中无相,故无十八界。 “无无明”乃至“无老死”,“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尽”。“无明”乃至“老死”十二缘起,是能取生死轮回的相,空性无相,故无无明乃至老死。“无明尽”乃至“老死尽”,是涅槃清净的相,因空性无相,故无无明尽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苦”是烦恼相,“集”是近取亲因相,“灭”是寂灭相,“道”是智相;因空性无相,故空性中无四谛。 “无智”,“智”是以现见一切法为相,空性中无相,故无智。“无得亦无不得”,“得”者谓得无上正等菩提,“不得”者谓诸有情不得无上正等菩提。“无”者谓在空性相中,既无无上菩提,亦无有情可得,故名无得亦无不得。由彼等异名差别,说明一切法皆由自性空性,如是空性即是如是故。以上释空性的相竟。 (四)释般若的修行境义 这是说菩萨依般若波罗蜜多安住修行,是为令未悟入般若者令其悟入故,唯有具足此般若波罗蜜多为修行境界,乃是修行空性的相,因一切法悉皆空故。“诸菩萨众”以“无所得”而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者,是说从初入大乘的诸菩萨众,若欲了知五蕴乃至一切相智的中间悉无所得,而不见一切法有微尘许自性故,所以应当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一切法空者,是说不住自性,若不如是了知,即会由无明错乱心思而成暗昧,于三有苦海中流转漂泊。是何错乱心性,若以闻思修三种般若观察,由于心无所得,则不见烦恼生死,亦不见清净涅槃,亦不见五蕴乃至一切相智,不见空性,不见无相,不见无生,以及亦不见无灭等,真性中亦不见般若体性,悉无所见即见心性。如是见心性者即见菩提,若见菩提法性则为见佛,以法性见佛,由此自体即圆满无上正等菩提成佛。 有对此段文怀疑说,如是唯说悉无所有,岂不成为外道断见,及堕声闻寂灭之中吗?答曰:不会如是,因为以不可得的理趣,能作一切有情义利而回向无上菩提;乃以六波罗蜜多等不可得的理趣,能作如是修行,故无过失。以上释般若的修行境义竟。 (五)释般若的功德 若于般若波罗蜜多空性义,在听闻思惟和修习的中间无有恐怖,即能遮止心意识分别及一切习气,名为心无障碍。如从凡夫、外道、声闻和独觉所行境界,完全超过已后,断尽一切烦恼障,及断尽一切所知障,即能到达究竟大涅槃。以上释般若的功德竟。 (六)释般若的果义 是说十方世界三世善逝一切诸佛,亦依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受持、读诵、讽诵、修习及为他演说,以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证得圆满无上正等菩提而成佛。三世一切诸佛皆从般若波罗蜜多而生,若从般若波罗蜜多所生,其般若波罗蜜多即成为一切诸佛之母。以上释般若的果义竟。 (七)释般若密咒义 “是故”,谓如上所说,即名是故。“般若波罗蜜多大密咒”,“真实无倒”者,是说明了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义,即名为密咒。一切世间法亦当成为大乘无上菩提,自利利他亦当成就无上菩提,故名真实无倒。“是大明咒”,是说般若波罗蜜多义,即是大明咒。若显示贪□痴及一切生死苦恼皆不可说,无有自性,其般若波罗蜜多即是大明咒。“是无上咒”者,是说般若波罗蜜多者,能成就无上菩提,是名无上咒。“无等等咒”者,是说般若波罗蜜多不与世人、声闻及独觉所行境界相等,而能与一切诸佛智慧相等,即名无等等咒。应当了知,“能除一切诸苦之咒”者,是说若能受持、读诵、讽诵、如理思惟,并能为他演说般若,则无眼病等一切病苦;并能获得十方诸佛及天龙等救护;及由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即能断除一切恶趣及一切生死苦海,故知是能除一切诸苦之咒。此般若波罗蜜多咒者,是摄集一切甚深殊胜义,其自体即成就,则为加持之咒。 [经云]: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是说三世一切诸佛,即是从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而成佛,所以趣入大乘的诸菩萨,亦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经云]:尔时世尊从彼定起,告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曰: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彼当如是修学般若波罗蜜多,一切如来,亦当随喜。时薄伽梵说是语已,具寿舍利子,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一切世间天人阿苏罗乾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尔时世尊从彼定起”,是说世尊入甚深三摩地的威神之力,加持舍利子请问,观自在菩萨宣说此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义圆满,故“世尊从彼定起,告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曰:“善哉善哉。”“善哉善哉”者,是赞叹说此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义,与佛所说相同,真实无倒,是故赞言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彼应如是修学”者,是说观自在菩萨如是所说,等同一切诸佛所说无异,故言“如是”。圣者观自在菩萨如是所说般若波罗蜜多,是说趣入大乘的诸菩萨众应当“如是修学”。“一切如来,亦当随喜。”是说观自在菩萨所说,一切如来尚作随喜,何况其他更无疑惑。时薄伽梵欢喜,即说是语已,由说彼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切会众眷属亦皆通达般若波罗蜜多义已,对于大乘无有障碍,故生大欢喜,即名“说是语已”。所以“具寿舍利子,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一切世间天人阿苏罗乾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姿纳弥扎(胜友)造释圆满。 【后记】 藏译本《心经》只有一译,没有异译本,是藏传佛教徒日常必诵的经,它收编在《甘珠》“般若部母子十七分”中的“子部”。藏译本注释,据布敦大师的《大宝藏论》说有八种,但有二种未得本,故今“德格版”亦只刻六种,今译《心经释》即是六种释中的一种。所依汉译经本,是以法成法师的译本,因此本与藏译本经及六种释本完全相符。法成法师是公元八世纪西藏人,是精通汉藏的大译师,他从汉翻臧的经论不少,如《楞伽经》及圆测法师的《解深密经疏》等。姿纳弥扎论师(胜友),亦是七世纪由西藏赤松德赞王,特从迦湿弥罗迎请到我国西藏翻经讲学的大译师,因他译经贡献很大,所以被尊称为“恩师”。因汉文缺《心经》译释,故令从藏本六种释中选译胜友释,供喜诵《心经》者研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