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测字产生的认识根源 |
测字产生的认识根源
|
|
每逢结婚喜庆,人们免不了都要张贴“喜”、“庆”、“吉”、等字以示吉祥如意,而在吊唁死者的花圈上则写“奠”字以示对死者的哀悼,诸如此类,都是文字崇拜习俗的种种表现。文字崇拜,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几千年前的商周时代,人们就利用甲骨来占卜,虽然它所依据的是龟甲灼纹而非文字,但仍可以把它视作文字崇拜的起源。此外,还有“扶乱”、“算八字”等,而运用最为广泛、影响最大的则是测字术。 在古代,由于认识能力及知识水平的限制,人们不能正确认识汉字及其起源、发展、功能,从而把文字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比如关于文字的起源,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文字是应生产劳动的需要,为了总结生产生活经验而产生的,最初只是简单的图画和线条,以后慢慢发展,经过长时期的演变,才成为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文字。但古时候的人们却认为,文字是圣人创造的。这种看法大概在战国时期就开始了。《易经·系辞》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后来还逐渐流传仓颉造字的故事,如李斯《仓颉篇》中说:“仓颉作书,以教后诣。”《韩非子·五蠹篇》中也这样说:“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吕氏春秋·君守篇》中还把作书的仓颉与作稼的后稷、作刑的皋陶、作城的鲧、作陶的昆吾等圣人相提并论。古人还设想了仓颉造字的种种情景,把仓颉进一步加以神化。如王充《论衡·骨香篇》里就说“仓颉四目”。《淮南子·修务训》中也引证:“史皇仓颉,生而见鸟迹,知著书,号曰史皇,或曰颉皇。”并且说在仓颉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仓颉造字之说以及把仓颉当作圣人来顶礼膜拜之事一直延续着,几乎与整个中国古代历史相伴随。在宋代,这种对仓颉的崇拜很盛行,一些书吏甚至把仓颉敬称为“仓王”,并用小木龛供奉,叫做“不动尊佛”。
不仅文字的起源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而且文字本身也被赋予了某种神秘的力量―――或者蕴涵着生命的枢机,或者预示着神鬼的意志。人们便解拆字形,以预测吉凶和决定宜忌趋避,本篇开头所举的例子就是这种情况的反映,在巫术中,巫医甚至还以“字符化灰”代药。文字能预测吉凶的思想在古代人们中间还有很多反映。如《古今图书集成·拆字数·元黄叙》说:“龟图未判,此为太古之淳风。鸟迹既分,爰识当时之制字,虽具存于简牍,当深究其源流。成其始者,信不徒然,即其终之,岂无奥义?同田曰富,分贝为贫,两木相并成其林,每水归东是为海。虽纷纷而莫述,即一一而可知,不唯徒羡于简牍,亦可预占乎休咎。春蛇秋蚓。为非归笔下之功,白虎青龙,皆不离毫端之运。”其中的《指迷赋》也指出:“字,心画也。心行如笔,笔画一成,分八卦之休囚,定五行之贵贱,定平生之祸福,知目前之吉凶,富贵贫贱,荣枯得失皆于笔画见之。”由此可见,不仅文字能预示祸福,文字的分和也会产生忌讳。
另外,古时人们还认为画从心出,字与人的内心世界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因而从字中也可推测人的精神面貌及内心世界。如汉朝方言学家、文学家扬雄就提出了“方言,心声也;书者,心画也”的著名论点,认为语言文字都是人的心声写照,笔迹是书写人头脑中固有形象的反映。比如一个人的禀性有阴阳,人有善恶,这些都可以从一个人书写的字中看出来。“心正则笔正,心乱则笔乱,笔正则万物咸安,笔乱则千灾竞起。”
既然文字具有超人的神秘力量,那么一些人利用汉字及其离合来预测吉凶,则是很自然的事了。所有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的发展水平及人们的认识水平,因此列宁关于宗教产生的认识论根源的论述同样适合于测字术的产生:“僧侣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当然有认识论的根源,它不是没有根基的,它无疑地是一朵不结果实地花,然而却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颗活生生的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
上一条:谈谈测字是怎么回事
|
下一条:测字要略!如何学会测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