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主页 奇门遁甲 四柱八字 六爻推算 梅花心易 紫微斗数 数字玄妙 相学人生 六壬口诀 返回首页
易学动态  |  堪舆图片  |  奇门堪舆  |  名择婚配  |  相学天地  |  测字解梦  |  梅花易数  |  八字命理  |  企业起名  |  个人起名  |  堪舆用品  |  住宅堪舆  |  在线起名
命 名 服 务
姓名改运 个人改名
宝宝起名 企业命名
风 水 服 务
招财堪舆 厕所堪舆
书房堪舆 居室堪舆
店铺堪舆 养鱼堪舆
建筑堪舆 卧室堪舆
装修堪舆 家居堪舆
房屋堪舆 住宅堪舆
住宅选择 环境调理
办公布局 家居选址
建 筑 设 计
项目策划 城市发展
室内设计 景观设计
楼盘勘测 楼盘策划
规划设计
咨 询 服 务
年度顾问 综合咨询
健康咨询 小孩咨询
合作咨询 婚姻咨询
财运咨询 学业咨询
战略咨询 用人咨询
事业咨询 发展咨询
   当前位置:首页 → 《周易》论“天人和一”——唐明邦
《周易》论“天人和一”——唐明邦
内容提要: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思想,关于天人关系、生态文明问题,从来十分重视,《周易》与历代先哲均有精湛论述,留下丰富的宝贵思想遗产。首先主张“知天”,即认识自然(天)及其客观规律;其次要“顺天”,顺应自然法则,自求多福;其三要“参天”,善于利用自然规律,促进自然变化有利于人类社会;最后强调“以人造天”,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天之所死,犹当生之,天之所无,犹当有之”。改善生态环境,趋利避害,造福人类。 
  我国党政领导同志,多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将它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相提并论。高瞻远瞩,前无古人;当今世界,实为卓见。这是由于人类生活所依存的生态环境,日益遭到破坏,业已成为人类普遍面临的生存危机。无可讳言,生存危机的造成,不能简单地认定是近现代科学技术惹的祸,其主要原因当从近代文化方面找。病根在唯科学主义,以为人类掌握了近现代科学技术,就可以无所顾忌地征服自然,全然不顾自然的报服作用。其实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恩格斯,早已警告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成果,但是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取消了”。 恩格斯提到的例证之一是,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等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竟想不到这些地方很快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当今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是多方面的,能源枯竭、耕地贫瘠化,土壤沙漠化、粮食短缺、酸雨频仍、水源污染等。造成人与自然难以和谐相处。故改进生态文明建设已成当务之急,再不可掉以轻心。中国古圣先哲关于“天人统一”的阐述,令人敬佩,引人深思。 
  知天——认知“天行有常”、天人合一 
  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首要问题。数千年来,一直争论不休。一派认为“天”即天神,它有意志,能赏善罚恶,人类只能畏天、敬天;一派认为“天”指自然界,没有意志,有其客观运行规律,人不可违背。战国时期的哲学家荀况曾明确宣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的运行有其常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不会因为尧为圣人就为之运转,桀为昏君就不为之运转。认知“天行有常”,旨在尊重自然规律,依据自然规律行事。《周易》主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执政者当依据时变,“敬授民时”即定期颁授“皇历”,以便天下遵行,以免违背农时。对黎民来说,《黄帝内经?素问》指出,必当“法则阴阳,合其术数,不妄劳作,起居有节”, 此乃养生之道。传统文化主张,不止“知天”,同时还要“知人”,明确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周易》写道:“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措”。 这是说,先有自然发展史,然后才有社会发展史,人类从自然界产生,本属自然界的一部分,应如爱护母亲一样爱护大自然,顺从大自然,绝不可颠倒关系,胆大妄为。“知天”的目的正在于明确“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民吾同胞,物吾与(伙伴)也”。 绝不可将“万物之灵的”人类凌驾于生我养我的自然之上,突出人类中心主义。先哲对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的论述十分深刻,字字玑珠。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正是主张将人类的爱心施及万物。 
  顺天——顺应自然、“自求多福” 
  《周易》主张,人与自然相处,理当“顺天休命”, 即顺从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完美(休)自己的人生(命)。写道:“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人当合乎天地之德,长养万物;合乎日月之明,普照大地,合乎四时之序,从不紊乱。这里说的“鬼神”,指阴阳二气的归(鬼)、伸(神),人当与之同步,乃能自求多福。自然法则,从之则吉,违之必凶。以上说明的是“天道”。地道亦然,地理环境亦有其客观规定性,人必从之。《黄帝内经?素问》描述颇为周详:“东方之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故其病皆痈疡;南方者,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腑,其病多攣痺;西方者,沙石之处,其民陵居而多风,其民华食而脂肥,其病生于内;北方者,其地高,陵居风寒冰洌,其民野处而乱食,藏寒生满病。 这都说明地理环境不同,食物,居处有别,生病多异。养生、诊病,各有所宜,治疗亦然,是为常规,不可违犯。 
  古人在营造居室时,从来会全面考虑自然环境的特点,“顺乎天而应乎人”, 巧加布置,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令生活舒畅。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对中国人的生活环境深有感触。他写道:“我初从中国回到欧洲。我最强烈的印象之一,是与天气失去接触的感觉。(在中国,)木格于窗,糊以纸张,单薄的抹灰墙壁,每一房间外的空阔走廊,雨水落在庭院和小天井内的淅沥之声,使人温暖的皮袍和炭火,一再令人觉得自然的心情,雨呀、雪呀、日光呀等等。在欧洲的房间中,完全被孤立在这种境界之外”。 这里描述的生活环境在中国是十分普遍的。《五灯会元》中不少禅师也有生动描述。智洪禅师说:“风送水声来耳畔,月移花影到床前”; 延寿禅师说:“门前一湖水,日照光明生,风来波浪起”。 智鉴禅师说:“一夜落花雨,满城流水香”。 这都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越性的深情吐露。当今媒体报导中,不难发现许多长寿老人都是在清幽的山林境况下生活的,那儿没有污染,生活纯朴自然,令人心旷神怡,返朴归真。古诗写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并而饮,耕田而食”,正是描绘这样顺应自然的自由自在生活。 
  参天——“参天地之化育”,助天成化 
  人并不满足于“顺天”,更要掌握自然法则,因势利导,利用自然条件,为人谋福利。《中庸》指出,“能尽物之性,则可赞天地之化育;能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周易》主张:“财(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 天地的主要作用在于化育万物,但需要人力赞助它的化育功能。如农业生产,春生、生长、收收、冬藏,都要人力帮助,因地、因时制宜,才能获得良好效果。这就是“辅相天地之宜”。《荀子》说得好,“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因物而多之,熟与聘能而化之”。 光歌颂天的伟大,不能望天得丰收,想丰收还要发挥人的主观努力去促成自然的变化。参天,是应有所作为的;但要十分注意,还有不当作为的一面。即是说有所为,但不可妄为。《荀子》指出:“草木荣花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鱼鳖?蟮孕别之时,网罟毒药不入泽”,目的是不要破坏生态,“不夭其生”。 《孟子》也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细网)不入垮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不可妄为,也就是不要破坏生态,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既要参天地之化育,有所作为,又不可妄为,时时考虑“道法自然”有所不为。这是先哲留给后世的辩证智慧。是保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求多福的哲理名言。如若肆意妄为,只顾眼前利益,不顾生态环境的安全,必然后患无穷,难免灾难。 
  造天——“以人造天”,趋利避害 
  人不止应当参天地之化育,更应发挥人的主体能动作用,“以理司化”,“善动以化物。” 甚至“以人造天”。 这是明末清初著名哲学家王夫之(船山)的精湛思想。王夫之肯定人应知天、顺天、参天,进一步高扬创新精神,发展传统文化思想,发前人之所未发,创造性地提出“以人造天”思想。他写道:“天之所死,犹当生之;天之所愚,犹当哲之;天之所无,犹当有之,天之所乱,犹当治之。……任天而无能为,何以为人!” 这一豪迈气概,义薄云天。至今观之,句句金玉良言,将几千年来关于天人关系的争论,推向高峰。这些观点,在当今科技发展水平下,的确都是可以实现的。 
  “天之所死,犹当生之”——在农业社会,如遇百年未有之大旱,在古代庄稼必死无疑。如今有了现代科技力量,能打井抗旱,或人工降雨,大面积的旱灾,也可做到保产或丰收,这类事例并非少见。某些珍稀动物,濒临绝种,可谓“天之所死”。如能及早防范,以现代科技力量,改善其生态环境,同样能使之繁衍生息,熊猫的保护即是一例。 
  “天之所愚,犹当哲之”——王夫之告诫人们:当“凝道而消其不测。” 这是说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并不是完全认识清楚了,必然存在许多未知的东西,因而不可避免存在“不测”的误区。许多时候人们还会有意或无意地干一些蠢事。例如在农业生产中,以为同一园地里,植株愈多产量会愈高;同一果园里,植株愈多,水果会愈多,收入会愈大;还以为对农作物施肥愈多、作物会生长更快更好。结果发现并不如意料,甚至适得其反。还有在同一园地里,套种不同作物,以为会同样有利,结果往往会大失所望,而莫明其妙。这都可能由于不明生态原理,闯入误区,此乃“天之所愚”。一次次失误,人们会得到教训,如能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凝道),人们会“凝道而消其不测”,终会变得聪明(“哲之”),认识植株不是愈密愈好,施肥不是愈多愈好,凡事要有度。认识这个度,是要付出代价的,善于总结实践经验定能获得真知,“消其不测”。 
  “天之所无,犹当有之”——这个观点,提得很有哲理。《老子》早已指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我们今天所常见的东西,古人从未见过;未来世界常见的东西,我们今天也无法想象。今天在一个筵席上能吃到四季的蔬菜瓜果,在同一花园里可观赏不同季节的花朵;不同国度的水果也能异地种植,这在古代都是无法实现的。我们现在最担心的是能源枯竭,焉知将来不会由可再生能源所代替;我们当今十分迷恋的自然景观,将来人工营造的景观,可能比自然景观更吸引人。这都证明,“天之所无,犹当有之”,此话出自古人之口,无愧为具有远见卓识的哲学家。 
  “天之所乱,犹当治之”——天下大势,治极必乱,乱极必治。人当“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时存忧患意识。拿生态问题来说,“天之所乱”,防不胜防,地震时有发生,泥石流经常出现,山体滑坡,无时无之。更不用说,干旱频仍,冰雪灾害,瘟疫流行。天灾之外,尚有人祸,乱伐森林,山体变荒。围湖造田,破坏湖区蓄水功能,过分捕捞影响鱼类繁殖,过分繁殖牲畜致使草原困乏,随意排污破坏水源,人口爆发造成粮食匮乏等等。天人相互造乱,生态问题日益严重。值得强调的是:天生万物,人为最灵;面临乱象,吃尽苦头,终将使坏事变好事,促使人类开动脑筋,冥思苦想,找到有效的应对之策。天无绝人之路,“解铃还是系铃人”。千般困苦,万般磨难,终将促使人们想出新办法,采取新政策,推行新措施,克服困难,消除乱象。“天之所乱,犹当治之”。这正是古代哲人历史乐观主义情怀的天才流露、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留给后世建设生态文明的金玉良言。 

  结 语 
  环观世界人群,面对生存危机,大体存在三种态度。一是蒙昧主义者,对此麻木不仁,漠不关心,依然我行我素,照常破坏生态环境;二是悲观主义者,惊惶失措,夸大生存危机,认为已无可救药,预言世界末日即将来临;三是历史乐观主义者,肯定人在生态危机面前不会无所作为。坚信“天之所死,犹当生之”,“天之所乱,犹当治之。”古圣先贤已作论断,有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指引,中华民族定能发挥聪明才智,群策群力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光辉贡献。我在《生存危机与乐观情怀》一文中,曾经大胆预言:“人类在利用与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保护自然,使自然按其客观规律发展,并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只有这时人类才能真正地主宰自然,获得充分自由。我们坚信,一个空气清新,水源洁净,生态平衡,消灭了瘟疫、战争和贫困,万家欢乐,万国咸宁、‘保合太和’的社会环境和生态文明之世终会到来。在人类生存问题上,悲观主义是没有前途的。 
  上一条:四柱八字命理基础知识
  下一条:谈《周易》及易道——刘大钧
版权所有:山西周易网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长兴南街兰亭荟3号楼2620室
太原周易爱好者交流热线及微信号:18636614088
返回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