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松柏文化研究与堪舆运用 |
松柏文化研究与堪舆运用
|
|
松柏简介:
松树是松科(Pinaceae)植物的统称,儘管在汉语中,其中不少种类被称作“杉”,一般特点乃树叶形状像一支针,防止水分大量被蒸发。而在一些气候没那麽炎热,约北纬40多度至60度的地方(如欧洲等),这类型植物亦较为常见。就松树的叶形说,松针是大多数人对松树的印象,但是要注意的是松树的针叶并不是直接长在枝条上,而是着生在枝叶交接处的节状叶枕上。然后呢,每根松针的外围都有一层厚厚的角质层和一层腊质的外膜,这样就减少了松树身上水份的丧失,也是松树可以在很乾燥的环境下生存的祕诀。松树,轮状分枝,节间长,小枝比较细弱平直或略向下弯曲,针叶细长成束。因此,其树冠看起来篷松不紧凑,“松”字正是其树冠特征的形象描述。所以,“松”就是树冠篷松的一类树。
松属植物中的多数种类是高大挺拔的乔木,而且材质好,不乏栋梁之材。中国东北的“木材之王”——红松、北美西部广为分布的高大树种(高达75米)—西黄松、原产于美国加州沿海生长速度最快的松树——辐射松、原产于美国东南部的湿地松、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原产的加勒比松、广布于欧亚大陆西部和北部的欧洲赤松等等,都是著名的用材树种。松树的观赏价值也是有目共睹的。在中国,从皇家古典园林到现代居民家中都能见到松树的倩影,例如北京北海、颐和园中的油松、白皮松,树桩盆景中广泛使用的五针松等,一些名山胜地,更是山以松壮势、松以山出名。黄山的黄山松、华山的华山松、长白山美人松……无一不令游人叹为观止。中国是世界上裸子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仅从松科来看,就能充分表现出华夏大地是名副其实的“裸子植物故乡”。在中国广袤的山林原野中,不仅生长着茂盛的松树、落叶松、云杉、冷杉森林,而且在一些深山密林中还隐藏着许多极为珍贵稀有的松科树种。在国家公布的第一批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中,松科植物就有39种,占总数(389种)的1/10。其中银杉被列为一级重点保护植物,百山祖冷杉、金钱松等17种列为二级重点保护植物,黄枝油杉、樟子松等21种列为三级重点保护植物。
松树除经济用途外,由于其树姿雄伟、苍劲,树体高大、长寿,还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它是中国很多风景区的重要景观成分。如辽宁千山、山东泰山、江西庐山都以松树景色而驰名。尤其是安徽的黄山,松、云、石号称“三绝”,而以松为首。各地不少古松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有密切联系。如北京北海团城有一株800年生的古松,传说曾被清乾隆封为“遮阴侯”;泰山“五大夫松”传说是秦始皇登山在此避雨而被封以官爵的。中国人民把松树作为坚定、贞洁、长寿的象征。松、竹、梅世称“岁寒三友”,喻不畏逆境、战胜困难的坚韧精神。
世界上松树种类将近八十余种,虽然种类繁多,叶形大都细长似针,通称松针,针叶多数由一枚叶或几枚叶成束生在一起,一针一束的单叶松,仅美国的内华达州和墨西哥有分布,属少数种。而两针一束的双叶松不仅种类多,而且分布广,如分布于华北、西北几省区的油松、樟子松、黑松和赤松、华中几省的马尾松、黄山松、高山松、秦巴山区的巴山松,以及台湾松和北美短叶松,多数是我国荒山造林的主要树种。三针一束的三叶松有分布于秦岭、关山林区的白皮松、川滇地区的云南松、思茅松、华中华南引种的湿地松、火炬松等。四针一束的松树种类少,仅美国加里福尼亚州有分布。另外,卵果松,拉威逊松是四针或五针束的。五针一束的松树种类多,分布广,有东北的红松、西北西南几省的华山松,还有乔松、广东松、安徽五针松、大别山五针松、偃松、台湾果松等。松针的不同,有助于我们进行松树分类和识别,认识松树的生态特征。通常五针松是适宜于湿润环境,对土壤要求较严格,而两针或三针束的松树就比较能耐干旱,在较薄的土壤上也能生长。如两针一束的油松,对陆性气候和大气干旱有较强的适应性,当然,这还与其针叶气孔带凹陷。叶面被蜡质可减少部分蒸发有关。
柏树,分枝稠密,小枝细弱众多,枝叶浓密,树冠完全被枝叶包围,从一侧看不到另一侧,像一个墨绿色的大圆锥体。我国古代崇尚贝壳,以贝壳为货币。有专家认为崇尚贝壳源于生殖崇拜,而被古人崇尚的贝壳正是呈圆锥状。所以,柏树名称源自“贝”,“柏”字与“贝”字读音相近,“柏树”就是“贝树”,表示树冠像贝壳的一类树。由于柏树像贝壳,在远古时期,柏树也有一定的生殖崇拜意义,中国人在墓地种植柏树,有象征永生或转生、新生的含义,可能就是远古生殖崇拜的遗风流俗。
柏树为柏科植物的通称,裸子植物门,松杉纲的一科。常绿乔木或灌木。叶小,鳞形或刺形,在枝上交叉对生或3~4枚轮生,有时在一株树上兼有鳞叶和刺叶、称异型叶。球花单性,雌雄同株或异株,单生于枝顶或叶腋。雄球花具3~8对交叉对生的雄蕊,每雄蕊具2~6花药,花粉无气囊;雌球花有3~16枚交叉对生或3~4枚轮生的珠鳞,每珠鳞腹面有1至多枚直生胚珠,珠鳞与苞鳞完全合生。球果球形,成熟开裂或肉质合生成浆果状,发育种鳞有1至多个种子;种子周围具窄翅或无翅。22属,约150种,分布南北两半球。我国有8属,29种,广布全国。木材具树脂细胞,无树脂道,纹理直或斜,结构细密,材质好,坚韧耐用,有香气,可供建筑、桥梁、舟车、器具、文具、家具等用材;叶可提芳香油,树皮可提栲胶。多数种类在造林、固沙及水土保持方面占有重要地位。本科通常分为3个亚科。侧柏亚科:球果种鳞木质,当年成熟、开裂,种鳞不为盾形,主要有侧柏属、崖柏属、罗汉柏属和翠柏属;柏木亚科:球果次年成熟、开裂,种鳞木质、盾形,主要有柏木属、扁柏属和福建柏属;圆柏亚科:球果肉质球形,成熟不开裂,仅圆柏属和刺柏属。翠柏、红桧、岷江柏木、巨柏、福建柏、朝鲜崖柏、崖柏等列为我国首批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在我国的园林寺庙、名胜古迹处,常常可以看到古柏参天,荫蔽全宇。生长在陕西省黄陵县轩辕皇帝陵的庙院内的黄陵古柏,高达20米,胸围10米,传说为轩辕帝手植,已有四五千年历史。著名的台湾“阿里山神木”——红桧,高58米,胸径6.5米,材积504立方米,树龄3千多年。古人赞誉柏树为“百木之长”。孔子曾说:“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孔子崇尚松柏,他的老家曲阜孔陵、孔林和孔庙院内,至今古柏林立。
松柏文化:
柏树斗寒傲雪、坚毅挺拔,乃百木之长,素为正气、高尚、长寿、不朽的象征。柏在国外是悲哀和哀悼的情感载体,所以柏树总是出现在墓地。古罗马的棺木通常用柏木制成。希腊人和罗马人习惯将柏枝放入死者的灵柩中。而中国人在死者的坟上及坟地栽柏是寄托一种让死者“长眠不朽”的愿望。柏树学名Cupressaceae,系引申自Zyparissias(赛帕里西亚斯)。希腊神话载,有一名叫赛帕里西亚斯的少年,爱好骑马和狩猎,一次狩猎时误将神鹿射死,悲痛欲绝。于是爱神厄洛斯建议总神将赛帕里西斯变成柏树,既不让他死,又让他终身悲哀,柏树的名字即从少年的名字演变而来,柏树于是也就成了悲哀和哀悼的象征
松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志士文人,歌以赞松,诗以咏松。赞松之庄重肃穆、傲骨峥嵘;咏松之历寒不衰,四季长青。松,为百木之长,耐贫瘠,阴处枯石缝中可生(黄山奇松为证),傲霜雪,四季长青而不凋零,象征不渝和永恒。松,世界上最长寿的树种,寿享万年,常言道:千年龟,万年松。我国民俗祝寿也常有"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之辞。宋.仲皎有诗《静林寺古松》为证:"古松古松生古道,枝不生叶皮生草,行人不见树栽时,树见行人几回老。"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爱松、敬松,并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松坡杂竹越冬而不凋,梅耐寒而开花谓岁寒三友。),对松树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艰难时松使人顽强,顺利松使人振奋。荀子《大略》中言道:"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一生酷爱松树,少年时代,他年年都要栽植松树,十余年间,亲手栽的松树多达数万株。《东记》中有"予少年颇知种松,手植数万株,皆中梁柱矣"的记载。被贬黄州时,他以老农自居,在住所周围栽松,以"处处松木郁盛"引以自乐。宋.张玉娘《望松岭》中:"岭上松如旗,扶疏铁石姿,下有烈士魂,上有青兔丝,烈士节不改,青松色愈滋,欲试烈士心,请看松下枝。"方志敏《对联》中写道:"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陈毅元帅有诗一首《冬夜杂咏》赞扬松之高洁:"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聂荣臻元帅对松柏情有独钟,在他居住的院子里处处都是挺立的松柏,就连室内墙上挂的国画也全是松柏图,80岁生日时,还自题"喜松柏之气概,念四化之早成"的联句。著名哲学家,北京大学冯友兰教授寓居北大燕南园30余年,庭院内有松3棵,于是命其居室为"三松堂",以铭其志。松树象征着坚韧、顽强、不渝和永恒,人们歌颂它,赞美它,甚至建议把它推举为国树。松是古今被咏赞的植物。《花镜》云:“松为百木之长,……多节永年,皮粗如龙麟,叶细如马鬃,遇霜雪而不凋,历千年而不殒”,宋代王安石在《字说》说:“松为百木之长,犹公也。故字从公。”有人拆字“松”为十八公,元代冯子振写有《十八公赋》,明代洪璐著有《木公传》,现代革命家和军事家陶铸也写有“松树的风格”等等。史载秦始皇巡游泰山,风雨骤至,在大松下避雨,后来封此树为“五大夫”,后人称此树为“五大夫松”。《幼学故事琼林》云:“竹称君子,松号大夫”,语亦由此来。松耐寒耐旱,阴处枯石缝中可生,冬夏常青,凌霜不凋,可傲霜雪。松能长寿不老,民俗祝寿词常有“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在书画中常有“岁寒三友”(松、竹、梅),以示吉祥。在书画、器具、装饰中常有“松柏同春”、“松菊延年”、“仙壶集庆”(松枝、水仙、梅花、灵芝等集束瓶中)。松是广泛被视为吉祥的树种。
作为六朝古都的北京,在很多皇家坛庙、皇家园林、帝王陵寝,以及古寺名刹等处,都有苍老遒劲、巍峨挺拔的古柏。像中山公园(社稷坛)、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天坛、日坛、地坛、北海、景山、中南海、故宫的御花园、孔庙,以及颐和园、香山、八大处、十三陵等处的古柏群,举世闻名。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在参观天坛时说:“天坛的建筑很美,我们可以学你们照样修一个,但这里美丽的古柏,我们就毫无办法得到了。”我国已故的艺术大师徐悲鸿先生曾以北京的古柏为题,作过多幅国画,他在题记上写道:“北京为世界上古树最多之都会,尤多辽、金、元、明以来之古柏。盘根错节,苍翠弥天,斧斤所赦,历劫不磨。满京城洋洋大观的古树,的确是京城的一大特色。”确实,名园易建,古木难求。所以,北京浩瀚的古柏群,和长城、故宫一样,也是十分珍贵的“国之瑰宝”。
北京的古柏,树龄在五百年以上的约有5000棵以上,占北京一级古树的绝大多数。它们大多种植在辽金时期至明代,最早的可追溯到唐朝。尤以明柏最多,因在明代的永乐、嘉靖等年间修建了很多皇家祭祀的坛庙,而在这些坛庙里是广植长寿常青、木质芳香、经久不朽的柏树。以示“江山永固,万代千秋”之意。在民间,很多地方的人们也视古柏为吉祥昌瑞的“神柏”。在北京的古柏群中,著名的古柏很多,它们以树龄古老、姿态奇绝和传闻有趣而驰名。中山公园的社稷坛南门外,巍然屹立着七棵参天古柏,它们郁郁葱葱的绿冠高达20多米,盘曲苍虬的粗干周长有四棵达6米。这里原是辽代兴国寺遗址,这七棵古柏是当年的遗物,距今已一千年了。人们称为“中山辽柏”,或俗称“七柏”。这其中最东边的一棵古柏很是奇特,在它粗干的裂缝中,竟又生长出一棵高大的国槐来。槐柏两树,枝繁叶茂,青黛交映,情趣盎然。它们已天然共生三百多年,是园林中罕见的珍品,人称为“槐柏合抱”,是北京著名的“古柏奇观”之一。天坛回音壁外西北侧,矗立着一棵堪称“世界奇柏”的古柏。它高达18米,干周长达3.8米,是明永乐十八年种植的,距今已五百八十多年。它的奇特之处是,在其粗壮的躯干上,完全是突出的干纹从上往下扭结纠缠,好像数条巨龙绞身盘绕,又似拧着捆捆钢筋,所以得名“九龙柏”。明清两代,皇帝们到圜丘坛祭天时,要路过此柏,因此又称此柏为“九龙迎圣”。相传在皇帝祭天时,有九条金龙从柏身上飞出,在圜丘坛上空盘旋,待祭天完毕,金龙又飞回柏身。像“九龙柏”这样有奇特优美干纹的古柏,在全世界上只此一棵,故尤为珍贵。之所以生长成这样,据林学家研究考证,可能是由于表皮细胞分裂不均所致。天坛内还有“槐柏合抱”、“迎客柏”、“问天柏”、“莲花柏”等名柏。安定门内国子监街的孔庙里,是古柏森森。在大成殿前西侧屹立着一棵巨柏,它就是驰名京城的“除奸柏”。据说它是元代国子监第一任祭酒许衡(相当于大学校长)所植,距今已七百多年。其高达20多米,干周长达5.3米。相传在明嘉靖年间,有一年奸相严嵩来孔庙祭孔,路过此柏时被其枝干掀掉了乌纱帽。人们认为古柏有知,也痛恨奸臣,说它“严惩奸佞,欲意除之”,所以叫它“除奸柏”。还有传说在明天启年间,魏忠贤祭孔路过此柏时,忽然狂风大作,古柏上的一个大枝断落,正打中魏的头,故人们又称为“触奸柏”。孔庙前院的碑楼西还有“柏上桑”,在大成殿西并排高矗两棵“将军柏”、“罗汉柏”。故宫御花园天一门内的“连理柏”,久负盛名。它是由两棵古柏组成,这两棵古柏的双干跨在北京的中轴线上,其上部相对倾斜生长,它们的树冠相交缠绕在一起,树干相交的部位,里面的木质部已融为一体,成为一棵树。国人历来喜欢视树木的连理为忠贞爱情的象征。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脍炙人口的佳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清末代皇帝溥仪和皇后婉容曾在此柏前照过合影。御花园的摛藻堂旁有“遮阴候柏”、万春亭北有“驼峰柏”、亭西南有“凤凰柏”、延晖阁东有“罗汉柏”,园西从南到北有十八棵“十八罗汉柏”,棵棵高大挺拔,雄伟壮观。在西山樱桃沟的水源头处南边,屹立一居高临下向东倾斜的巨石,就在巨石绝顶凌空挺立一棵古柏,傲骨藏风,姿态奇绝,人称“石上柏”。有趣的是,这棵石上奇柏竟和古代两位大文人有关——明末清初的孙承泽,曾居住在樱桃沟内,称沟为“退谷”,并著有《春明梦余录》和《天府广记》。他在《春明梦余录》记述“石上柏”写道:“独岩口古桧一株,根出两石相夹出,倒挂于外……是又岩中之奇者也。”另外,相传曹雪芹住在西山的正白旗村时,经常到樱桃沟来游览,他就是看到了这棵“石上柏”的“木石姻缘”奇观而大受启发,从而著书黄叶村抗风轩,才创作出举世名著《红楼梦》的。京西古刹潭柘寺是北京地区最古老的佛教圣地,在其历代主持高僧居住的方丈院内,高矗两棵参天古柏,它们都高达30多米,是北京最高的古柏。这两棵古柏为辽代所植,所以名叫“千年柏”。它们还带有佛教文化色彩,因其高矗入云,相传寺内得道的高僧就是从这里升入仙界的,故又名“登天柏”。因此,“千年柏”被视为寺内神树。在寺的毗卢阁殿门西,高矗一棵向西倾斜的古柏,它也带有佛教文化色彩,名叫“事事如意柏”。因殿内有一尊“不空事业佛”专管事业的原故。
密云县新城子关帝庙遗址前,屹立一棵巨大古柏,高达25米,粗干周长达7.5米,为唐代所植,距今已一千三百多年,是北京的“古柏之最”。因它的粗干要好几个人伸臂合围才能抱拢,其树冠是由十八个大杈组成,最细的杈也有一搂多粗,所以得名“九搂十八杈古柏”。因此柏的树冠极大,遮阴的面积很广,故当地乡民称之为“天棚柏”;因它是屹立在关帝庙前,人们出于对关帝的敬仰,又叫此柏为“护寺柏”,当地人都视此柏为“神柏”。过去在古柏的枝干上,都挂满了各色写有祈祷祝福的布条,附近乡民都希望生活吉祥平安。
另外,像劳动人民文化宫西部的“鹿形古柏”、后河边的“望楼柏”,地坛方泽坛外西北的“迎客柏”、日坛朝日坛西南的“九龙柏”,中南海静谷的“人字柏”、北海团城上的“承光柏”,颐和园介寿堂的“介字柏”、长廊邀月门前北侧的“邀月柏”,香山玉华山庄上边的“瘿瘰柏”、八大处五处龙王堂的“龙王柏”,西山大觉寺四宜堂的“古柏鼠李”、寺前院功德池旁的“古柏蛇葡萄”、椒园寺遗址的“龙虎二柏”、军响乡灵水村的“柏抱榆”、“柏抱桑”、“龙爪柏”,十三陵定陵的“母托子古柏”、延庆县旧县龙王庙的“香炉柏”,顺义牛栏山元圣宫(现牛栏山一中)的“元圣宫双柏”、平谷区乐政务乡九圣寺的“旋风柏”,怀柔区仙台村凤翔寺的“凤翔寺双柏”、密云县白岩村宝泉寺的“范公柏”,朝阳区金盏乡的“干妈树古柏”,房山区上方山兜率寺的“拧丝柏”、吕祖殿的“柏树王”等,都是北京著名的古柏,其例浩瀚如海,举不胜举。
北京的古柏,它们虽身经数朝,历尽沧桑,但如今仍是枝繁叶茂,生机盎然。它们是活的文物,是北京悠久历史的见证,是古都风貌的代表,也是北京灿烂文化的一部分。古柏郁郁葱葱的绿冠与精美绝伦的古建筑相映相辉,把所在的名胜古迹点缀得古香古色,也把古都北京打扮得格外绚丽。尤其是在今天,人们从环保的意义上认识,北京各大公园的古柏林,是北京的“城市森林”,是闹市区的“肺”和“肾脏”,对清除大气污染,还首都一片蓝天,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每天的清晨,人们都爱到各大公园的古柏林中晨练,真是古柏常青人长寿啊!北京的古柏群和人民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这更是“无价之宝”。所以在1986年评选市树市花的活动中,侧柏和国槐一起被选为市树。另外,据林学家考证,北京的古柏,虽然有的已是“千岁爷”、“老寿星”,但是要和陕西黄陵县黄帝陵的“轩辕柏”、山西太原晋祠的“周柏”、河南嵩山嵩阳书院的“大将军柏”、“二将军柏”等这些已三千多年的周代松柏相比,北京的古柏又都是年青的了,它们还有着长久的生命力。
描写松柏的古诗词: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诗经·小雅·斯干》。草木秋死,松柏独存。汉·刘向《说苑·谈丛》。长松落落,卉木蒙蒙。汉·杜笃《首阳山赋》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汉·刘桢《赠从弟》。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晋·左思《咏史八首》。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晋·陶渊明《饮酒·二十首》。朝华之草,戒旦零落;松柏之茂,隆冬不衰。南朝梁萧绎《金楼子·戒子篇》。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唐·李白《古风》。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唐·李白《南轩松》青松寒不落,碧海阔愈澄。唐·杜甫《寄峡州刘伯华使君四十韵》。君不见拂云百丈青松柯,纵使秋风无奈何。唐·岑参《感遇》。兰秋香不死,松晚翠方深。唐·李群玉《赠元绂》。流而不返者,水也;不以时迁者,松柏也。宋·苏轼《送杭州进士诗叙》。白首归来种万松,待看千尺舞霜风。宋·苏轼《寄题刁景纯藏春坞》。寒暑不能移,岁月不能败者,惟松柏为然。宋·苏辙《服茯苓赋叙》。松柏何须羡桃李明·冯梦龙《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唐·杜甫《古柏行》。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唐· 杜甫《古柏行》。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剪伐谁能送唐·杜甫《古柏行》。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宋·王安石《孤桐》。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宋·张耒《夜坐》。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云未要奇。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宋·苏轼《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苏小小)
松柏象征与风水运用: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傲耿直的品格。刘禹锡:“后来富贵以凋谢,岁寒松柏犹依然。”李山浦:“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谤他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以松柏象征坚贞。松枝傲骨峥嵘,柏树庄重肃穆,且四季长青,历严冬而不衰。《论语》赞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与竹、梅一起,素有“岁寒三友”之称。文艺作品中,常以松柏象征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
松是古今被咏赞的植物。《花镜》云:“松为百木之长,……多节永年,皮粗如龙麟,叶细如马鬃,遇霜雪而不凋,历千年而不殒”,宋代王安石在《字说》说:“松为百木之长,犹公也。故字从公。”有人拆字“松”为十八公,元代冯子振写有《十八公赋》,明代洪璐著有《木公传》,现代革命家和军事家陶铸也写有“松树的风格”等等。史载秦始皇巡游泰山,风雨骤至,在大松下避雨,后来封此树为“五大夫”,后人称此树为“五大夫松”。《幼学故事琼林》云:“竹称君子,松号大夫”,语亦由此来。松耐寒耐旱,阴处枯石缝中可生,冬夏常青,凌霜不凋,可傲霜雪。松能长寿不老,民俗祝寿词常有“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在书画中常有“岁寒三友”(松、竹、梅),以示吉祥。在书画、器具、装饰中常有“松柏同春”、“松菊延年”、“仙壶集庆”(松枝、水仙、梅花、灵芝等集束瓶中)。松是广泛被视为吉祥的树种。
柏树:有贞德者,故字从白。白,西方正色也。“不同流合污,坚贞有节,地位高洁。”王安石在《字说》中云:“柏犹伯也,故字从白”。松为“公”,柏为“伯”,在“公侯伯子男”五爵中,伯列第三位,柏也比作“位列三公”。《风俗通》载:魍魅喜食死人肝脑,惧于虎、柏。故阴宅陵墓多植柏立石虎。民间习俗也喜用柏木“避邪”。《本草纲目》说“元旦以之浸酒避邪”(“柏性事凋而耐久,禀坚凝之质,乃多寿之木,是以可入服食,道家以之点汤常包饮,元旦以之浸酒避邪,皆取于些。麝食之而体香,毛女食之而体轻,亦其之正验矣。(毛女,《抱朴子》载,成帝时,猎人在终南山见一裸女,全身毛,跳涧如飞,后合围捕获。问之,是秦之宫女,避乱逃入山中,饥无食,一老翁教食柏树叶实,遂不饥不寒,体轻如飞。至汉成帝时应已三百岁矣!)”《列仙传》也说“赤须子好食柏实,齿落更生”,“服柏子人长年。”《汉宫仪》云:“正旦饮柏叶酒上寿”。在民俗观念中,柏的谐音“百”是极数,极言其多其全,诸事以百盖其全部:百事、百鸟、百川等。故吉祥图案常见有:柏与“如意”图物合为“百事如意”,柏与桔子合成“百事大吉”(桔、吉音近)。《西湖游览志》有云:“杭州习俗,元旦签柏枝、柿饼以大桔承之,谓百事大吉。取柏、柿、大桔与百事大吉同音故也。
需要注意的是,松柏类植物,其芳香气味对人体的肠胃有刺激作用,不仅影响食欲,还可能使人感到心烦意乱、恶心呕吐。因此不宜在卧室摆放,尤其是孕妇的卧室。中国人有句俗语:“桑松柏梨槐,不进府王宅”柏树在国外是悲哀和哀悼的情感载体,所以柏树总是出现在墓地。古罗马的棺木通常用柏木制成。希腊人和罗马人习惯将柏枝放入死者的灵柩中。而中国人在死者的坟上及坟地栽柏是寄托一种让死者“场面不休”的愿望。希腊神话载,有一名叫赛帕里西亚斯的少年,爱好骑马和狩猎,一次狩猎时误将神鹿射死,悲痛欲绝。于是爱神厄洛斯建议总神将赛帕里西斯变成柏树,既不让他死,又让他终身悲哀,柏树的名字即从少年的名字演变而来,柏树于是也就成了悲哀和哀悼的象征。连同松树,按照中国的传统风俗,千万不要将其种进庭院,会对主人不好。当然,这和上面说的并不矛盾,在室内,尤其是办公场所,摆放松柏类吉祥物。悬挂此类轴画并不为凶。如对准大门的迎客松,是服务行业,单位最常用的风水摆设了,即喜庆又有档煞压制凶邪之气的作用,在风水运用中,一定要辩证对待! |
上一条:八字干支取象
|
下一条:貔貅瑞兽的堪舆作用与摆放供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