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堪舆学 |
堪舆学
|
|
风水,这个玄而神秘的名字,我认为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难解之谜。那么,风水理论究竟是什么呢?如阴居为埋葬尸骨之场所。《葬经》说:“葬乘生气”无风则气聚,有风则气散,气之来导于水,气之止限于水。因此阴居地理首重得水藏风,这就是“风水”一词的由来。我认为“风水学是一种传统文化现象,一种广泛流传的民俗,一种避凶的术数,一种有关环境与人的学问,一种有关阴阳居所与实践系统的理论。是长期实践经验的积淀。从现代科学理论来看,风水学是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学、环境景观学、生态建筑学、宇宙星体学、地球磁场方位学、气象学和人体信息学合一的综合性科学。”
随着人们生活水准的提高,在风水理论上也有了新的追求和向往,在其实践运作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际经验。这里融汇了很多风水专家的辛勤汗水和众多智慧,使而总结出一整套的理论体系——新时代《风水学》,大体总结出下面十项原则:
一、 因地制宜原则
根据居所周边环境,采取适宜于大自然的地形地貌及砂穴水口方式。《地学简明》张子微说:“中原平地及湖泊,行入龙地至难祥。寻得龙来无穴下,茫茫阔远何相当。此名天平只看水,水绕弯环是穴中。若还舍水去寻穴,望望皆平无定踪。龙若逢水穴方止,无水难断去不穷。”
我们国家神州大地,东西南北各方差异极大,土地多少不均。有的地方河流多,有的地方旱田多,有的地方高山丘陵多。为了省土地,人们就在建阴宅时采取公墓形式,向口多朝南。这样不但光线好,而且节省了不少旱田。现在为了节省土地面积,有许多公墓陵园干脆把阴居建在六合塔上,这些建筑形式完全根据当时当地条件而建的。各地方建庙宇有的为了不占旱田,于是把庙建在高山上。
我们国家对因地制宜也出台了许多方案,如:新农村规划,其中要求房屋集中。有的地方政府还出台了阴宅墓地要集中深葬的规划,这样就使人与风水适宜于自然,归属于大自然。
二、 整体性原则
整体系统论,作为一门科学,它是在本世纪才有的,阴阳风水理论把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这个系统以人为中心,包括天地一切,环境中的每一个系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要素。风水学的功能就是要宏观地把握协调各系统之间的关系优化结构,寻求最佳组合。
阴阳风水最注意周边的环境整体化,现代的风水大师李纯文写的《风水绝断》一书,断阴宅就一针见血,简捷平练,直接论事,把八卦布局在阴宅上。如以阴宅坎位论中男,以乾位论父,以兑位论少女,离位论中女,巽位论长女,震位论长男,艮位论少男,坤位论母,又与阴宅周边环境相结合。
整体原则是阴阳风水的最基本原则,在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才能处理好人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三、以山水相结合的原则
有山有水是阴阳风水最切合实际的原则之一。山清水秀是万物生机之象征,没有水,人类就无法生存。如:阴宅看墓地风水,一定要有山有水,“未看山先看水,有山无水休葬地”,“山管人丁水管财”还有“水是龙之血脉”砂交水会、阴阳交会。“水是山家血脉精,利人害人速如神”等。山和水是阴阳一对,有山没有水不能称之谓龙,没有水就无法证明其龙至尽面结穴。所以大自然的原则:即是山随水转,两山夹一水,阴阳相依,山水即龙止,水飞走即生气散,水融注则内气聚。
我国六朝故都南京,滨临长江,四周是山,明代高启有诗曰:“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依山的形势很多类。如“土包屋”即三面群山环绕,奥中有旷,南面敞开,居所建在大树林中。湖南岳阳县渭乡张谷英村就是这种类形,明代宣德年间,张谷英来这里定居,现在发展成三千多人的大族。全村男女老幼尊卑有序,过着安宁祥和的生活。
四、观其形而知其龙脉的原则
清代的《阳宅十书》指出:“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其来脉气势最大,关系人祸福最为切要。”若大形不善,纵内形得法,终不全吉,故论处形为首。
风水中借龙的名称来代表山脉的走向、起伏、转折、变化。因为龙善变化,能大能小,能屈能伸,能隐能现,能飞能潜,山势就象龙一样变化多端,故以龙称呼。风水家以中国的四条大河划分龙脉,叫做三大干龙,长江以南为南龙,长江黄河之间为中龙。黄河、鸭绿江之间为北龙。三大干龙的起点为昆仑山,每条干龙从起点到入海又按远近大小分远祖、老祖、少祖。越靠近起点越老。越靠近海边越嫩,勘测风水还要清楚来龙去脉,顺应龙脉的走向。
龙脉形与势在于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是远观之景,形是近观之象。势是形之崇,形是势之积。有势然后有形,有形然后知势,势位于外,形在于内,势为来龙,若马之驰,若水之波,欲其大而强,异而专,行而顺,形要厚实、积聚、藏气。
五、水文地质检验原则
现代的水文地质学告诉我们,地球上亿万年来演变而成的山川、河流、自然地貌,地下水脉和地质构造形成了各种山川水流、水质、土地、岩层结构。这些地质构造之中包涵和产生着各种有机和无机的化学元素。这些元素对人体会产生各种有益或有害的影响。如:铁、锌、有机蛋白等,对人体是有益的。而镭、锶等。放射性元素对人体与智力发展是有害的。
传统风水学对勘察的风水区位的地貌、水质、水流特别重视。如:闻尝土和水的气味,从中判断这个区位的风水是否有利于人的体力和智力、思维和事业。如:水味甘甜应是吉地,其中许多道理与现代水文学也是相合相通的。
尤其风水学中的“龙脉”思想就是现代地质地理学关于山脉,水流与岩层走向的学问,而风水中“保护龙脉”的思想也与现代水文地质学说中的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等观念相融洽。
现代风水学的内涵与使命之一,就是系统地将传统风水学的数千年经验与现代水文地质学知识相互联通,从而研究出山川河流地质地貌,山脉走向,水土关系及其产生的各种化学元素,对人类生理与心理健康与事业有着正反影响。
所以风水学理论主张考察水的来龙去脉,辨析水质,掌握水的流量,有的风水师在相地质时亲临现场,用手研磨,用嘴尝泥土,聆听地下水的流向及声音,这些动作都是值得学习和深入研究推广的。
六、坐北朝南原则
中国处于北半球,一年四季的阳光都由南射入,朝南的房屋便于采光。阳光对人的好处很多。首先取暖,其次参与人体维生素的合成。最后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坐北朝南根磁场有关,具有强大磁场的地球在自转和围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强大的磁向吸引力,这便是地球磁力的方向性。例如:古代发明的指南针,还有人类鸟类体内辨别方向的感应机能,正是地球磁向的感应使之具有的功能。
磁场、磁向及其方位对于人类及其住宅状况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例如人们床位的设置和睡觉时的方位,也会受到影响。北半球的人如果头朝北睡,就会有一种安定舒适的感觉。同样的道理北半球的房屋一般以坐北朝南为宜。
总之,坐北朝南是对自然现象的正确认识,得天道而顺应于人,识灵气而应于山川,受日月之光华,天清地灵方出人杰。
七、风水与周边环境相互协调的原则
人类生存在大自然环境中,各种花草树木山川河流和各种组合形成了自然的环境景观。还有房屋建筑景观。这些自然形成和人为营造的环境景观都会对人类产生种种效应。例如:当人们处在一种美观舒适色彩和谐和环境景观中就会心情舒畅,创造灵感也格外活跃。
我国古代对庭院美化也很重视,如:假山流水的组合布局都要符合风水的要求。这样就能有利于身心健康及财运事业,这是传统风水学中朴素的环境景观意识,如:苏州园林就是人造环境景观风水的典范。
现代风水学的内涵与使命之一,就是要将传统风水学中的朴素真理与现代环境景观学相互嫁接。
八、适中居中原则
适中就是大小高低组合的恰到好处。《吕氏春秋•重己》指出:“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多阴则是厥,多阳则接,此阴阳不适之患也。”
风水理论又主张山脉,水流朝向都要与穴地协调,房屋大小也要均匀协调,人少房子大为不吉利。另外正房与耳房更要大小协调。间架要整齐有序,否则定损人丁。
适中的另一层意思是居中。中国历代的都城不建在哈尔滨、上海、广州是因为地点偏离国土中心,国贸商场及大型饭店多数设在闹市中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大的利润。
九、顺乘生气原则
风水理论认为气是万物的本源,太极即气人得之于气,气感而应,万物莫不得于气,清人范宜宾为《葬书》作注云:“无水则风到而气散,有水则气止而风无;故风水二字为地学之最”这就说,风水是古代的一门有关生气的术数。只有在避风聚水的情况下,才能得到生气,那么什么是生气呢?《吕氏春秋•季春》云:“生气方感,阳气发泄”生气是万物生长发育之气,是能够焕发生命力的元素。
怎样识别生气呢?《水龙经》中说:“识别生气的关键是望水。夫溢于地外而有迹者为水,行于地中而无形者为气,表里同用,此造化之妙用,故察地中之气趋东趋西,即其水或去或来而知之矣,行龙必水辅,气止必有水界”这就讲清了水和气关系。
风水理论提倡在有生气的地修建城镇房屋,这叫乘生气。只有得到生气的滋润。植物才会欣欣向荣。人类才会健康长寿,风水理论专家认为房屋的大门为气口,如果有路有水而至,即为得气,这样便于交流,可以得到信息,又可以反馈信息。如果把大门开在闲塞的地方,谓之不得气。得气有利于空气流通。对人体有好处。宅舍要阳光充足,不能阴暗无光。也就是说只有顺乘生气才能称得上吉格。
改造风水实例很多,三峡工程就是改造风水的成功范例,利用水的资源去发电,建立大型发电站,来为人类千家万户服务,长春伪皇宫的改造。圆明圆堆山导水修建一百多处景观,堪称“万圆之圆”目前乡村建设也年年在更新,年年在改进。如:长吉公路,由二级公路改建为一级高速公路,而两边护坡也同时扩大8米,绿化成林带网,这在风水理论上也取得了很好的改善。
风水学者,就是要有一个责任感和义务感,要敢于向有关人士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使城乡的风水布局更合理,更有益于人民的健康和经济发展,使其更好地为人类造福。 |
上一条:周易推算前提
|
下一条:姓名与八字命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