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与面相 |
八卦与面相
|
|
面相八卦
就实际观察来说,一个人的面相通常是分为八个区域的,这就是面相所说的“八卦”了。
陈图南《相家秘诀》中说:“五形不正,相君始终寒薄。八卦丰隆,须是多招财禄。”《纯阳相法》说:“三停八卦求相称。”
所谓“八卦”,就是面相上的八个部位。
第一个部位是右耳。右耳属于东方。东方甲、乙、寅、卯都属本,所以右耳就叫“本星”,也叫做“震宫”。
第二个部位是右额角。右额角属于东南方。在“八卦”中叫做“巽卦”。因此,一般相家都称它做“巽位”。
第三个部位是前额正中。前额正中属南方。南方丙、丁、已、午都属火,所以前额就叫做“火星”,也叫做“离宫”。
第四个部位是左额角。左额角属于西南方。在“八卦”中叫做“坤卦”。因此,一般相家都称它做“坤位”。
第五个部位是左耳。左耳属于西方。西方庚、辛,申、西都属金,所以左耳主不叫做“金星”,也叫做“兑宫”。
第六个部位是左腮,左腮属于西北方。在“八卦”中叫做“乾卦”。因此,一般相家称它做“乾位”。
第七个部位是下频。下频属于北方,北方壬、癸、亥、子都属水,所以口和下频就叫做“水星”,也叫做“坎宫”。
第八个部位是右腮,右腮属于东北方。在“八卦”中叫做“艮卦”。因此,一般相家都称做“艮位”。
这八个都位要求高耸、饱满、丰厚、有肉。最忌低平凹陷、薄削。
清代相家魏乾初在《相学答问》卷甘四中,有一段关于面相“八卦”的问答。把它用白话翻译如下:
问:为什么要把一个人的面相分成八卦?
答:这是相家为了观察的方便,就把面相划分成各种部位来观察。比方:两耳是看幼年时候的运气。男的,左耳管一岁至七岁,右耳管八岁至十四岁。女的刚刚相反,右耳管一岁至七岁;左耳管八岁至十四岁。
把面相划成八个区域来视察,也像两耳一样,是为了观察的方便而已。既然划分成八个区域了,就要为这八个区域命名,让人们有个共通的准则。因为这是八个区域,所以就用了《易经》中八个钝卦的卦名来作这八个区域的名称,并不是人们的面相上真的有这个“八卦”。
问:为什么右耳会叫做“震宫”,前额会叫做“离宫”,左耳会叫做“兑宫”,下频会叫做“坎宫”呢?这是不是先天安排妥当的?
答:面相上的卦位,据我个人的了解,并不是“先天安排妥当的”。这应该是一些相学界的前辈根据前人和本人的经验,所作的安排。
我们知道,很早很早以前,相学界的前辈已经将面相划分成东、南、西、北这四个方位的。也在很早很早以前,把面相划分为金、木、水、火、土五星的。这两种划分法,都是以右耳为东方。东方甲、乙、亥、卯,都属木,所以就叫做木星。因为“易卦”的卦位是以“震”属东方的,相学界的前辈以右耳配“震卦”了。
同样的道理,前额为南方。南方丙、丁、已、午,都属火,所以叫做火星。因为“易卦”的卦位是以“离”居南方的。相学界的前辈就以额配“离卦”了。
同样的道理,左耳为西方。西方庚、辛、申、西,都属金,所以就叫做金星。因为“易卦”的卦位是以“兑”居西方的,相学的前辈就以左耳配“兑卦”了。
同样的道理,下额为北方。北方壬、癸、亥、子都属水,所以就叫做水星。因为“易卦”的卦位是以“坎”居北方的、相学界的前辈就以下额配“坎卦”了。
我们明白了面相八卦之后,就可以讨论“南人以额为主”这个问题了。
一、额居离位,属于南方,所以生长在长江以南的南方人,能不能富贵,就应该看他们的前额了。
证据一:《神异赋》说:“南方贵宦清高,多主天庭丰阔”。
注:南方以天庭为主。天庭为额,乃是星也。南方之人若头额丰阔而不偏陷,官禄星得缠,故多为表高贵宦人也。
证据二:《湘阳歌详解》说:“南人丰额,定作三公”
注:南人以额为主,宜前额丰隆,饱满,切忌低陷,凸凹。凡能八宰相及大官者,南方人必须前额隆阔,光滑无纹。
二、前额包括十六个部位,其中管十六岁的部位“天中”,管十九岁的部位“天庭”,管二十三岁的部位“司空”,管二十五岁的部位“中正”,和管二十八的部位“印堂”,都是与功名、官职有关的。凡是能做大官的人,这些部位都生得非常好。尤其是生长在长江以南的南方人。
证据一:《神异赋》说:“额方面阔,初生荣华”。
注:额为火星,乃官禄,父母之宫。在限为初。若方正宽阔,必主初年荣华。
证据二:《鬼鉴心悟》说:“天庭高耸,少年富贵可期。”
注:天庭位于印堂之上,发际之下,以其处于至高之位,故曰天庭。宜高耸,如立壁,如覆肝。无纹破偏陷。更兼五岳拱朝,必主显贵。
证据三:《人伦大统赋》说:“覆如肝而立如壁,寿福实繁”。
注:额如覆肝而平,成如立壁而直。则寿孝福多厚实也。
就此可见,南人以额为主的说法,是有根据的。
说过“南人以额为主”,就要说到。北人以地阁为主了”。
一、跟前额相反,地阁居于坎位,属于北方。所以生长在长江以北的北方人,能不能富贵,就应该看他们的地阁了。
证据之一:《地阁诗诀》说:“地阁端隆晚景亨,天揖地朝衣锦荣。燕颔声响公侯相,惟有北人早得名。”
注:地阁主富贵之根基。宜厚而肥。未景行连限之否泰须朝而峻。北方之人大贵。
证据之二:《神异赋》说;“北方公侯大贵,皆由地阁宽隆。”
注;北方以地阁为主。地阁为颏,乃水星也。北方这若颅颏宽隆而朝天庭,若臣捐得局。故多为大贵公侯也。
证据之三:《神异赋》又说:“重颐丰颔,北方之人贵且强。”
注:颏颐肥大而若重,两颗阔而如燕颔者,贵相。北人尤贵。
二、下刺包括十四个部位,其中的‘‘悬壁”、“地库”“她阁”,都是与功名、官职有关的,凡是能做大官的人,这些部位都生得非常好。尤其是生长在长江以北的北方人。
证据之二:《地阁诗快》说;“地库丰隆富有余,天仓相应始真如。奇珍异宝盈千万,两地都全果不虚。”
注:地阁,即坎宫,为水星,又为田宅,即北狱也。主田地基址,屋宅奴仆。端方厚者,贵而富。狭薄削小者,贫贼。两角肉重者富贵。若肥厚必主田宅大发。
证据之二:《神异赋》说:“地阁方圆,必主钱财堆积。”
注:地主方圆之乎地,天庭丰备得乎天。得乎天者必贵,得乎地者必主于富也。
证据之三:《神异赋》又说:“地库光润,晚景愈好而得安匾。悬壁色明,家宅无忧而多喜庆。”
注:地库在两颐,若光润,华彩,未主称心快意,悬壁气不暗者,吉而无凶也。
人口的同化、迁徙对相貌的影响
了解了南人北相,北人南相和南人以额为主,北人以地阁为主这两个问题之后,我们便要进一步研究我国的人种问题了。
我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正如芮逸夫在《中国的民族、社会与文化》中所说:
我国的“领土兼具各种地形,人种混凝多种族类,语言包含多数支系,文化融合多数特质。然此种种,早已混合同化,而归于一。秦汉发统一,是我国民族的初步形成;两晋时五胡的乱华,而匈奴、鲜卑等族同化于我;两宋时辽金的南侵,而东胡、女真种人同化于我;后来蒙古,满州,先后以武力主宰中原,然后被华化;而各各成为今日中华民族的重要成份。正如江、汉之不辞东流,所以能成为中华民族之大。
先生这个分析是合理的,值得研究相学的人参考。
我国在秦汉之前,列国纷争,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政治、法律。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力求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这样,使得民族间的往还,文化上的沟通更为融合。就这样,在血统与地域之外,又加上文化方面的一致,使华,夷之间做到血统、地缘、文化多方面的融合。
秦始皇二十六年,徙天下富豪十二万户于葳阳。
秦始皇三十五年,谛徙人民五十万于新开辟设置之桂林、象郡、南海、交趾各郡,作有计划的移民。而且由内而外,由北而南,以华人宝过,交提携边民,使内外趋于一致,华夷同属一体,文化因而交流,文明因而益盛。
到了汉代,匈奴倾慕中华文化和经济生活的优越,有时用武力,也同时自动向内移民杂居,不肯回去,汉人无法逼他们离去。只有容许他们在内地居住。
汉武帝建元三年,徙山东贫民七十余万口于关西、朔方新秦中等地。
汉武帝狩四年,霍去病破匈奴,徙乌桓全部人民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等地。元封元年,又徙闽越人民于江淮之间。
到了东汉光武帝,也大量徙南匈奴人民于北地、朔方、五原、云中、雁门各郡。
由于汉代人民的大迁徙,不少南方人从南方搬到北方去,也有不少北方人由北方搬到南方来。更有不少外族如匈奴、鲜卑、氏、羌……都由长城以外的地区迁到长城以内的地方来。这种民族间的迁徙、更加上杂婚,易姓、更名、收养易服饰、变更语言……等等,于是民族与民族之间,地域与地域之间的界限便打破了,中华民族便成了一个复合性的民族了。
芮逸夫把现今的中华民族划分成十四系,各系之下并有若干分支。研究相学的人,一定要注意这十四系人的形貌、身材、生活、习惯、风俗和宗教信仰,这才能对人相学有较深入,较全面的认识。
芮逸夫的分类是这样的:
(一)汉人系:体质司直发、黄肤、中头中鼻、中身的支那型。语言属孤立型、单音节、复声调的汉藏语族的汉语各方言,宗教信仰自由。占全国国民百分九四强。
(二)通古斯系:体质与发型肤色同汉人系,但属圆头、中鼻、中高身的中亚型。语言属胶着型、复音节、单声调的阿尔泰语族、信仰萨满教。又分农耕的满州人、锡伯人,渔猎的赫哲人,奇楞和鄂伦春人;渔猎或农耕的索伦人、毕嘈尔人。
(三)朝鲜系:体质与语言近通古斯,信仰佛教,营农耕。
(四)蒙古系:体质与语言近上二系,原信萨满教,后改奉嘈嘛教。营游牧生活。又可分外蒙、西蒙、内蒙等群。
(五)乌梁海系:属圆头,中鼻和矮身的古亚型,语言属阿尔泰语的突厥语系东支,信嘈嘛教。
(六)突厥系:属黄自混血的圆、中窄鼻、中身的突厥型。语言属阿尔泰语族突厥语系各方言,信伊斯兰教,又分:
a.营农耕的维吾尔人、塔勒奇人、撤塔尔人;
b.营游牧的哈萨克、柯克孜人、裕固人;
c.营游牧式农耕的乌孜克别人、塔尔塔人、博洛尔人;
d.营渔猎式派牧的罗布里克人。
(七)塔吉克系。体质属波发、自肤、圆头、中窄鼻的帕米尔型。语言属曲折型、复音节、单声调的印欧语族伊兰语系,信伊斯兰教,营游牧或农耕生活。
(八)俄罗斯系:俄国革命后归化我国的俄人。
(九)康藏系:体质有中头西藏与圆头西藏两型之别。语言属汉藏语族的藏缅语系。除羌人信汛灵外,都信嘈嘛教,又分:
a.营农耕的藏巴,
b.营游牧的洛巴、唐古特、果洛,
c.营游牧或农耕的康嘏嘉戎、佑宗,
d.营农耕兼渔腊的羌人。
(十)罗缅系:语言属汉藏语族的藏缅语系的罗么语和山头语群,信嘈嘛教或汛灵信仰,农耕兼事渔猎,有么些、怒子、果罗、窝泥,果黑、阿卡、粟粟、山头、阿昌等族群。
(十一)侗傣系:语言属汉藏语系的侗傣系各方言,除信小乘佛教的摆夷人外,都信汛灵。农耕事渔猎。又分罢夷、农人、僮、仲、沙人、黎、侗家、水家等族。
(十二)现吉系;语言属胶丰型、单音节语根、复音节、单声调的南亚语族的亩吉语系各方言,信汛灵或小乘佛教。有崩龙、卡佤蒲人、卡嘈等族。
(十三)苗它系:属汉藏语族苗苗语系各方言,多信汛灵。有苗、立、畲及烯民各族。
(十四)福摩萨系;亦即台湾高山族各群。
即然我国的民族这么复杂,就必然使相学的研究产生较大的困难。这种情形,明代的相学家王洪络在《相学奥诀阐微》卷十七中,就表示过意见,把它用白话翻译如下;
有人问我:自从五湖乱华,金人入侵,蒙古统治之后,我国的人种由于杂婚和收养的关系,已经有了很大改变,那么,看相到底准确不准确呢?
我答:准确的。第一,人种虽然混杂,但每个人都有眼、耳、口、鼻,每个人都有思想、感情,每个人都有共同的意愿,最重要的,在中国,每个人都遵守中国的法律,尊重中国的伦理道得。人种虽杂,但大体上是相同的。
第二,我看这些血统混杂的人,只要我们知道是个混血儿,留意到他生活上,风俗上,宗教上的一些特性,就可以看得准确了。
第三,史书上记载的后运吕光,是氏族人,前赵刘渊,是匈奴人,后秦姚恋,是羌族人,南燕慕容德,是鲜卑族人。但都给相家看这相,都是看得很准的。
因为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而且在一千多年以前,各个民族间已经发生了杂婚,在血统上已经混杂;同时,最重要的,是在生活习惯上已经汉化了。虽然有些民族的语言不同,宗教不同,风俗不同,但大体上都受了汉民族的感化熏染,可说是小异而大同的。所以正如王洪绪所说:“只要我们知道他是个混血儿,留意到他的生活上,风俗上,宗教上的一些特性就是了。
就以北京人来说,他们除了一部份是汉族人之外,还有很多人是蒙古族、满族、回族、朝鲜族……的。著名画家溥心畲是满州人,著名历史学家剪伯赞是维吾尔族人,但他们的相貌都跟汉人差不多的。所以,研究相学时一定要知道我民族的特性,研究时才有个准则,才不致在碰到血统复杂的人时感到束手无策。
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这些血统复杂的人,在智力上、才干上,甚至在吸收新知识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都比血统纯一的人为强。
我们不妨以唐代大诗人李白为例。他就是个血统复杂的人。在个性上比较豪放,在性情上比较洒脱。他在《与韩荆州画》中说: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偏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丈。王公大夫,许与气义。”
从这段自白中,就可以知道李白在一定程度上说,这可说是一个血统复杂的人的个性特征了。 |
上一条:梅花易数培训资料
|
下一条:谙熟阴阳 调和即人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