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即太阳与月亮(球),太阳,简称“日”,月亮简称“月”,古代又称为太阴,是与地球关系最密切的天体,人类目前已经发现的历法都与这两个星体有直接的关系,紫微斗数中即有太阳星与太阴星两正星与之对应,且采用与太阳和月亮都相关的阴阳合历。
一.有关地球与太阳的天文科学知识 初级 太阳
在现代天文学的浑天观,必须先了解观察宇宙的参照物——地球。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地球一方面绕着太阳旋转,另一方面不停地绕着地轴旋转。
地球绕地轴旋转叫做自转,假使我们处在赤道,左手指的是东,右手指的是西,则地球自转的方向是由西向东。地球自转一周约须24小时(实际为23时56分46秒),这个时间为一天。
地球自西向东绕着太阳旋转为公转,公转的路程成封闭曲线,呈椭圆形,太阳就在这个椭圆形的两个焦点上的一个焦点上。地球绕太阳旋转的路程是地球的公转轨道,其长度为九亿三千万公里,因轨道是椭圆形,所以地球有时离太阳近,有时离太阳远。每年一月三日前后地球离太阳最近,称为“近日点”;每年七月四日前后地球离太阳最远,称为“远日点”。地球以每秒钟29.8公里的速度绕太阳旋转,历365天5小时48分46秒围绕太阳旋转一周,人们把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周的时间定为一年。
地球公转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自转轴对于公转轨道平面是倾斜的,它们之间形成66030'的夹角。而且在地球的公转进行中,不论在轨道的那一点自转轴总是指向北极星的。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它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中等以下的恒星,与地球的平均距离是一亿五千万公里,是一个直径为864000英里的巨大气球,质量为地球的333000倍,密度为水的1.41倍。在天空中所看到的太阳,是它的可见的表面,称为光球,它是一种气体表面,处在太阳的最外层,其强烈的压力和极高的温度足以使之发出连续光谱。在光球的上面还有两层明显不同的气体,紧挨光球之上向外延伸到约5000英里至10000英里的是色球, 它在日全食期间的几秒钟里就能看到,呈淡红色。色球的外面是一片珍珠般的白色稀薄气体,叫日冕,它向外延伸数百万英里之遥,许多行星包括地球在内,实际上都是在日冕的范围内运行。
太阳孜孜不倦地向空间辐射出大量的光和热,是太阳系所有天体光和热的源泉。太阳每分钟释放出来的能量约为5.52×1027卡;在太阳的直射下地面每分钟每平方厘米可接受到1.95卡热量。
在太阳的光球上有一些大小不同、形状不规则的黑色斑点,叫黑子,实际上是太阳圆面上的凹坑。黑子是由太阳上巨大的旋涡运动产生的,在黑子的核心部分,有以每秒一至二公里的速度喷出的气流,气流从中心向边缘流动幷沿着光球散开,形成了太阳圆面上的凹坑即黑子。黑子幷不是每年出现一样多,而是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平均11年为一周期。每个黑子从极小到极大大约经过4年时间,此后约7年时间黑子逐渐消失,一个周期的黑子还没有完全消失,下一个周期的黑子又冒了出来,又开始下个周期。太阳上黑子的多少,对地球大气和地球磁场有很大的影响,在黑子极大的年份里,太阳的微粒辐射加强,这些带电的微粒往往引起地球上发生磁爆,幷破坏地球高空的电离层。
从前认为太阳稳坐在中心不动,是整个恒星世界的中心;实际上太阳有自转与公转。其自转方向与地球相同,都是从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5.2天,这是太阳自转的恒星周期(即对于一个不动的观察者来说)。因地球在公转的轨道上与太阳向同一方向运动,所以经过一个恒星周期后,地球已经跑到前面去了,太阳必须再转过一个角度,才能使以前观察到的那个面再度面向地球,因此从地球上所观察到太阳自转的会合周期要比恒星周期长些,大约是27天多。太阳在自转的同时,还带着太阳系的全体成员绕着银河系中心旋转,为太阳的公转,速度为每秒钟285公里左右,朝织女星方向直奔而去,太阳绕银河系中心旋转一周约须2亿年。
二.昼夜及四季形成原因
地球从西向东自转,向着太阳一面受到阳光照射,是白昼,而背着太阳一面则是黑夜,因为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所以地球上各个地方都有昼夜更替的现象,幷且其东边的地方总比西边的地方更早地看见太阳。
地球自转和昼夜更替图
当地球侧着身子绕太阳旋转时,总有半个球面比另外半个球面倾向太阳,因而受到太阳光线照射的方向比另外半个球面更垂直,这半个球面受到太阳照射的热量既多,时间也长,所以地面比较热,气温比较高。相反另外半个球面受到太阳照射的热量既少,时间又短,所以地面比较寒冷,气温比较低。在一年公转一圈的过程中,开始是地球的北半球倾向太阳,地面受阳光照射较多;然后是两个半球都不倾向太阳,地面均匀接受太阳光照射;接着是南半球倾向太阳,地面接受较多的阳光;之后又是两个半球都不倾向太阳,阳光平均地照射到南北半球上;最后,地球转完一圈回到原来的位置,北半球又倾向于太阳,开始公转的第二圈进程。这样,一年一个周期,地球的北半球的气温也就由热(夏)变到凉(秋),由凉变到冷(冬),由冷到暧(春),由暧到热,开始第二次循环。而地球的南半球则相反,由冷到暧,由暖到热,由热变到凉,又由凉变到冷地循环。
地球公转和四季成因图
三.有关月球的天文科学知识 太阳
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与地球的平均距离是384400公里,形状是一个浑圆的圆球,平均直径3476公里,面积3800万平方公里,其质量大约相当于地球的八十分之一,密度只有地球的五分之三。在月球上几乎没有大气和水分,月面上阴暗部分,其面积较大的是“海”,较小的是“湖”、“湾”或“沼”,其实这些都徒有虚名,它们滴水不含,只是低洼的大平原,其中最大的平原是“风暴洋”。月球上明亮的部分是高地和山脉,那里山脉纵贯,坑穴密布,是月球上的所谓“陆”,“陆”比“海”平均要高出约1500米。此外,在月球上可见星罗棋布、奇离古怪的环形山,环形山实际上是一块被围起来的洼地,其底部凹陷下去,四周台垣比里面高出数千米。
月球绕地球旋转为月球的公转,其方向自西向东,轨道椭圆状,距地球最近的一点叫近地点,而离地球最远的那一点叫远地点。月亮向西运动的证据是它每次西沈的时刻平均要推迟49分钟,若相对恒星来说,它的运动周期约27.3天,即在此时间内,它在空间运转3600,但与此同时地球也一直不停地绕日运转,因此月亮要完成它的一个相位周期,即从新月开始经满月又回到新月就应再增2天多,共计约29.53天。 因此月亮的恒星运动周期约27.3天,叫恒星月,而相对日地联线的运动周期约29.53天,叫朔望月,朔望月便是农历月份的依据。
从地球眺望月亮,似乎觉得月球幷没有自转,因为它总是以同一面向着地球的,因为总是看到同样的斑点,即“吴刚伐桂”的景象。其实这一点正说明月球在自转,其自转周期恰好与它的公转周期相等。倘若月球不自转,那么从地球上看月亮的斑点,将每月转动一周,就不会总看到这一现象。
月球的表面由岩石和尘土构成,和地球一样不会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的阳光。自新月开始,月相在一个太阴月内的变化次序是:新月、上弦、望、下弦。在太阴月内,自新月算起的时间长度叫月令,如望的月令为14天。在新月的前后从地球看到的月亮日照面呈娥眉状,上弦时可见到半幅月轮,而望的前后,月亮的日照部分呈凸圆状,上弦月与下弦月不同,因为上弦时从地球上看到的是其月轮的西半幅,而下弦时见到的则是它的东半幅。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而月球与太阳之间隔着一个地球,月球不停地绕地球旋转,当它转到地球和太阳中间的时候,被太阳光照亮的那一半正好背着地球,向着地球的是黑暗的一半,这时在地球上完全看不到月球,称之为“朔”或“新月”,也就是农历每月初一。月球继续朝前旋转,到了农历初七、八,太阳落山,月球已经在头顶,到了半夜,月球才落下去,这时被太阳照亮的月球,恰好有一半被看到,称为“上弦”。
到了农月相图
历十五、十六,月球转到地球的另一面。这时地球在太阳和月亮的中间,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那一半正好对着地球,此时看到的是满月,称之为“望”。由于月球正好在太阳的对面,故太阳在西边落下,月球则从东边升起,到了月球落下,太阳又从东边上升了。满月以后,月球升起的时间一天比一天迟了,月球亮的部分也一天比一天看到的小了,到了农历二十三,满月亏去了一半,而且半夜才升上来,这就是“下弦”。快到月底的时候,月球又旋转到地球和太阳中间,在日出之前不久,残月才又由东方升起。到了下月初一,又是新月,开始新的循环。
四.日食与月食简说初级太阳
当月亮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而三者恰好在一条直线上的时候,地球上的人就可以看到太阳被月亮所遮盖,这就是日食的现象。日食的发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日食必须在朔日;其二,月球的位置必须靠近黄道、白道的交点之一。地球绕太阳旋转的路线叫黄道;月亮绕地球旋转的路线叫白道。而月亮在绕地球旋转一周的时间中,总有一次在太阳和地球的中间,这个日子就是朔日,但是,这不是说每逢朔日便会出现日食现象。因为黄、白两道幷不是处在同一平面上,它们彼此相交成509'的交角,平时月球总是在地球的上面或下经过, 很少从正中走过去,也就是说月亮不常有机会和地球、太阳处于一条直线上,因此幷不是每月朔日都会发生日食。
日食可分为三类: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当月球上影子完全落在地球上,地球上那个地区的人看到整个太阳被月球所遮盖,称为“日全食”;而当月球仅部分地遮住太阳,人所看到的日食便称为“日偏食”;此外,当月影不能达到地面,那么在被月影延长线所包围的地球区域里,只能看到太阳的边缘,也就是说月球只遮盖了太阳的中心部分,这种现象叫“日环食”。
月食比日食的道理更简单,由于地球的本影很长,在月球轨道外,地球本影的宽度约为月球直径的2.7倍; 因此月食只有全食和偏食两种。月球全部钻进地球本影,就形成月全食;月球在地球本影的边缘掠过,只有一部分进入本影就形成月偏食。
日食月食示意图
就整个地球而言,一年内至少有二次日食,月食可能没有,但因日食带的范围不大,而月食在半个地球上都能看到,所以对整个地球来说,日食发生的次数虽然比月食多,但对某一地点而言,看到月食的机会比日食多。
黄道 中级 天机
紫微斗数与黄道无直接联系,但黄道是历法的重要内容。
黄道是由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无限延伸同天球相割而成的一个大圆,而以黄道为基圈,以春分点为原点,构成了黄道坐标系,其经度称为黄经,纬度称为黄纬。其中黄经00 、900 、1800 、2700 四点按北半球的习惯,称为春分点、夏至点、秋分点和冬至点,中国古代称为“二分二至”。
地球赤道平面的无限延伸与天球相割构成的大圆称为天赤道,天赤道与黄道相交于春分点和秋分点,其交角称为黄赤交角(约为240 ),这就是浑天观的黄道与赤道说。
天球上以黄道为中心的环形地带,称为黄道带,宽度约160 ,南北各80 ,除冥王星外,日、月、太阳行星的运行路线都处于黄道带之内。
白羊座、金牛座、双子座、巨蟹座、狮子座、室女座、天秤座、天蝎座、人马座、摩羯座、宝瓶座、双鱼座。西方的占星术和中国的七政四余术即滥觞于此(参见本章十二宫一节)。
中国古代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发明了另一种划分黄道的方法——廿四节气。廿四节气把黄道分成24段,每段平均为15天左右,与黄道十二宫有精确的对应,参见本章十二宫一节。
廿四节气表
节气名称太阳黄经公历日期农历月份
立春(节)315度2月4、5日正月
雨水(气)330度2月19、20日
惊蛰(节)345度3月5、6日二月
春分(气)0度3月20、21日
清明(节)15度4月4、5日三月
谷雨(气)30度4月20、21日
立夏(节)45度5月5、6日四月
小满(气)60度5月21、22日
芒种(节)75度6月5、6日五月
夏至(气)90度6月21、22日
小暑(节)105度7月7、8日六月
大暑(气)120度7月22、23日
立秋(节)135度8月7、8日七月
处暑(气)150度8月23、24日
白露(节)165度9月7、8日八月
秋分(气)180度9月23、24日
寒露(节)195度10月8、9日九月
霜降(气)210度10月23、24日
立冬(节)225度11月7、8日十月
小雪(气)240度11月22、23日
大雪(节)255度12月7、8日冬月
冬至(气)270度12月22、23日
小寒(节)285度1月5、6日腊月
大寒(气)300度1月20、21日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与其对应物候的含义是: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春为蠢动,表示万物开始有生气,这一天春天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水开始增多。
惊蛰:春雷响动,惊动蛰伏地下冬眠的生物,开始出土活动。
春分: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昼夜相等,古代又称春分、秋分为“昼夜分”。
清明:明洁晴朗,气候温暖,草木开始萌发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之意,表雨水开始增多。
立夏:夏天开始,万物渐将因温暖的气候而生长。
小满:满指籽粒饱满,麦类等夏热作物这时开始结籽灌浆,即将饱满。
芒种:有芒作物开始成熟,此时也是春季作物播种的最繁忙时节。
夏至:白天最长,黑夜最短,这一天中午太阳位置最高,日影短至终极,古代又称为“日北至”或“长日至”。
小暑:暑是炎热,此时还未到达最热。
大暑:炎热的程度到达最高。
立秋:秋天开始,植物快成熟了。
处暑:处是住的意思,表示暑气到此为止。
白露:地面水气凝结为露,色白,天气开始转凉。
秋分:秋季九十天的中间点,这一天昼夜相等,同春分一样,太阳从正东升起正西落下。
寒露:水露先白而后寒,气候将逐渐转冷。
霜降:霜冻来临。
立冬:冬是终了,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这一天起冬天开始。
廿四节气方位图
小雪:开始降雪,但还不多。 大雪:雪量由小增大。
冬至:这一天中午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最低,白天最短, 黑夜最长,古代又称“短日至”或“日南至”。
小寒:冷气积久而为寒,此时尚未冷到极点。
大寒:寒冷到极点。
节气的称谓大都反应物候、农时或季节的起点与中点,以方便农耕。由于节气实际反应太阳运行所引起的气候变化,故二十四节气为阳历自然衍生的产物,而与阴历无关。为了调合阳历回归年与阴历朔望月之间的差异,农历把二十四节气中,双数的叫中气,简称“气”,单数的叫节气,简称“节”,而且将每一个中气标定在一个农历月里,如雨水必定在正月,春分必定在二月,谷雨必定在三月,依此类推。此外,月名也必须和相对应的中气对应。
二十四节气中以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与冬至等八节气最为重要。彼此大约相隔46天。一年分为四季,“立”表示四季中每一个季节的开始,而“分”和“至”表示正处于这季节的中间。
因公历与节气皆依回归年制定,故公历日期与二十四节气的对应比较固定,前后的相差不会超过两天,有人总结出下列歌诀(每节气各取一字) :
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暑白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六日廿一,下半年八日廿三;
每年二月开始算,最多相差一两天。
由于地球绕椭圆轨道公转,在近日点附近(冬至)的运行速度较快,而在远日点(夏至)附近运行速度较慢,运行15度所须的时间自然有异,两节气之间所经历的时间长短不同,故冬天的节气较密,而夏季的节气较疏。
节气物候图
六.白道 初级 太阳白道即月球围绕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无限延伸而与天球相割形成的大圆。月亮绕地球一周为27天7小时43分,称为恒星月,而地球连同月亮一同环绕太阳运行,相对于太阳而言,绕地一周需29天12小时44分,称为朔望月,即月相周期。
有关晦朔、上下弦等月亮的相位知识,参看与月球有关的天文知识一节。需要注意,农历的每个月都以朔日(即看不到月亮的那一天)为初一日。
由于月亮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其运行速度时快时慢,古人总结为:每月的初一至初四,月亮行进最快,为一昼夜140 有余,初五至初八行进速度一昼夜为130 有余,初九至十九,行进速度最慢,为一昼夜120 有余,二十到廿三,月亮一昼夜行进130 有余,廿四到三十,一昼夜行进140 有余。
由于月球公转周期为27日有余,而列宿有28个,几乎一昼夜月行一宿,因此中国古人把月亮与廿八宿对应起来,对应情况是(有不同说法,莫辨真伪,此列六壬说):
正月初一起于室;二月初一起于奎;三月初一起于胃;四月初一起于毕;五月初一起于参;六月初一起于鬼;七月初一起于张;八月初一起于角;九月初一起于氐;十月初一起于尾;冬月初一起于斗;腊月初一起于虚。
每月初一起,每日移一宿,遇奎、张、井、翼、氐、斗这六宿,则留一日,数至阴历日,即太阴所在。
《张果星宗》载有“月行九道说”,在其它古书里也有这类图说,目前正在研究中,不复例举。兹列月道图(古)于下,供参考研究。
月道图
七.冬夏致日与春秋致月 高级 太阴 以十二支、廿八宿配于十二宫圆图,可知巳午未宫为纵系,寅卯辰三宫为横系,前者即以春秋致月之计算,后者用以冬夏致日之计算。故《内经》以巳亥、子午、丑未为三阴,以寅申、卯酉、辰戌为三阳。
以冬至为始点,则太阳出于辰时入于申时,春秋分则太阳出卯入酉,夏至则出寅入戌,称为“日行三道”,即冬夏致日的规律;如以春分点为始点,则太阴出亥入巳,二至则出子入午,秋分则出丑入未,称为“月行三道”,此即春秋致月的规律。
盖天家以春秋致月,当春秋分时,昼夜平分,各180度,发现日行一度,太阴在月道上行十三度十九分之七,称为“月行倍离”。</P>
八.斗数与日月 高级 巨门 《太乙星经˙天文篇》曰:天左旋,自东而西,周天十二时,是为一日,故昼夜相替。日右旋,自西向东,周天三百六十五日四分之一,是为一岁,故寒暑相易。月右旋,自西向东,周天二十七日三分之一;月无光,以日光成象,因有朔望,朔而复朔,二十九日二分之一,是为一月,故盈亏相间。
天左旋,即今日地球自转之理,因盖天派以地为本体,而地球自东向西自转,故天左旋,由此分十二时,乃紫微斗数命理时间参数。其“昼夜相替”之时乃今日西历之23:00,即前日夜11时零分零秒(早晚子时之说错谬不堪,贻害无穷)。
紫微斗数以月时定命宫,因古书表述不当,造成学者理解上的困扰,究其实,乃以子时为指针,以加盘法去观察(参见人道命学纲一章有关内容),即明其本意。所谓“冬夏致日”,因七政四余术以日为主,故以春秋二分的太阳出卯入酉为准,即取以三“纵”之中的卯时为立命指针;所谓“春秋致月”,因斗数以月为主,则以冬夏二至的太阴出子入午为准,即取三“横”之中的子时为立命指针,此即七政四余术与紫微斗数立命之原理。
以地为本体(参照系),则日月皆随天左旋,而日月各自运转,太阳以365.2425为周期成黄道一周,称为“岁周”,即今日公知之地球公转周期,以地为本体,则日自西向东而旋。因紫微斗数以月为主,故年周为354或355日,闰年383日或384日(犹易经之384爻),而与太阳黄道周期无涉。
月之公转周期本为27.3日,因以地为本体,不可察,惟可以月相朔望观察其周期,称为“朔望月”,其周期为29.53日,故历法分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均之则二十九日二分之一。而紫微斗数以太阴历日数配合宫气纳音定紫微落宫,盖斗数以太阴为主,而不同于七政四余术以日为主的“月将法”。
《太乙星经》曰: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之七,故一章十九年,七闰,闰有十三月。 此即古天文学的“月行倍离”问题,为何一章七闰,与“月行倍离”如此契合?此亦天地之妙,实非明灯浅薄之心力所可明了矣。